|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6 09: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长庆多谋,据记载他元服时“相貌堂堂,智勇双全,如深渊之龙不可测”,当然这是拍马屁了,但长庆确实很精明,他就是利用细川家内部的矛盾,才敢起兵的,长庆入京,账面上只有二千五百名士兵,但四国的阿波、赞岐、淡路等地,还有上万名生力军没出动呢!换言之,阿波细川的老巢四国,这时早已是三好的天下了。细川氏是个大家族啊,其中有个分支叫“赞州细川”,其家督细川持隆当时是阿波守护,在赞岐、阿波势力很大。三好长庆就找到细川持隆,“细川晴元家格和您相比,最多也就是相当,他能当总领和管领,凭啥您不能?”细川持隆顿时悲愤了,他立刻表示全力支持三好家,接下来长庆又利用先祖的人脉,拉了赞岐大豪族十河家,和淡路水军头领安宅家,一下子就坐拥水陆两路豪杰,自然信心满满了。最后,三好长庆又派了密使,去丹波国找内藤国贞,说“您这几年被宗三入道欺负得够呛吧!”内藤国贞,是细川老臣了,但这几年晴元重用的是三好宗三、木泽长政这些新贵,很受冷落,一个生气,也站在了三好长庆这边来了,要“兵谏”细川晴元。如是,三好长庆游刃有余,几个回合就把晴元的下盘搅得四分五裂。
说长庆风雅,那是因为他不但精通和歌这些传统艺能,还掌握了一项新时代技术,即“茶汤”。喝茶,原本是咱们国家的运动,到陆羽写成《茶经》时,我国的茶文化已然自成体系了,这种文化伴随着遣唐使,也进入了日本,但在镰仓、室町时代,喝茶也就是公卿和僧侣的“小资情调”,武士老爷们还是在战场上舀上一桶泉水,咚咚咚求个饱腹罢了。直到战国中期,十分繁华的堺,居住其间的市民商人,才捣鼓出一整套的“茶汤程序”:无外乎在四面透风的草庵里,挂两幅禅语对联,主宾相对而坐,摆着一套茶具,忙来忙去,在一片“和清敬寂”的氛围里,累得要死,喝了两口茶,然后还要慨叹下“主宾融为一体,参悟了佛家的真理”之类的。但茶汤文化,到后来却风靡武家社会,到最后你身为武士,不会茶汤,都不用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原因何在啊?很简单,武士本是乡下土包子领主,但到了战国时代,许多都成为了雄霸一方的大名小名的,在治国为礼方面要向深通儒学的公卿、僧侣学习,还要搞外交文化活动,不懂些茶汤礼仪怎么行呢!织田、丰臣和德川政权下,都有大批通茶汤的人士,被大名重用在内政外交场合,渐渐形成了权势极大的“茶汤集团”,足以和武士的“弓矢集团”分庭抗礼。但在三好长庆的年代,搞茶汤的武士还不算多(他二爹爹三好宗三算是一个),长庆和他弟弟义贤捷足先登,成为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茶汤大能,借此长庆在堺(商业界,搞钱的)、临济宗(宗教界、知识界,搞文化的)和朝廷(大旗制造界,专门提供砍人的大旗)都很吃得开,当时和长庆交好的茶人都有谁?不多,一个叫武野绍鸥,一个叫千利休,前者是茶汤创始人,后者是前者的徒弟,后来日本的“茶圣”,厉害不,正是“茶壶在手,天下我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