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 10: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枪队败了,二万余田山军开始总败退,三好长庆、宗三、义贤等则乘胜追击了一截,看到天色已晚,也就鸣金收兵了。接下来,田山军放弃了野战,开始固守高屋城,三好诸军推到了若林扎下营来,舍利寺合战结束:三好军战死武士三十七人,足轻杂兵七十五人;田山军战死武士三百零一人,足轻杂兵八百余,《二条寺主家拔萃记》说“两方两千人计讨死”,大抵是差不多的。
插个题外话,不少朋友一直诟病日本中世纪合战规模小,死的人少,不比我国战国,一个长平之战就死了四十万人云云。万邦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些无聊了,其实还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战争规模也不算大,像齐国晋国这样的大雄,也就能动员数万人上下出战,为什么?因为这是战争模式决定的,春秋时期军队的主体,还是贵族和国人,这就注定了战争的数量和规模是有限的,战争流程也充满了贵族气息(具体可参见黄仁宇先生的《论孔子与孟子》)。到了战国七雄年代,由于诸侯国间兼并战争空前的激烈残酷,加上君主权力的扩大,许多原本不需要服军役的百姓也被征召入伍,成了“总体战”了,长平之战中,赵国覆没的那几十万人,有多少是放下锄头就拿起长矛来的百姓?秦昭王赶到河内,命令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拿起武器,封闭包围圈,这些人是兵还是农?四十万降卒被坑杀后,赵国男丁一空,这说明什么?思前想后,万邦实在不觉得有什么可以骄傲自豪的地方。
难道隋炀帝远征高丽,动员的百万大军,是值得国人开心鼓舞的事情吗?这百万人,刨去被拉来运粮食、划船、修工事、搬东西、提供娱乐活动的百姓外,一线的作战军力,还能剩下多少呢?冷兵器时代,以贵族公民为主体的军队,伤亡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古希腊城邦战争,失败者的伤亡率为百分之十,古代一般十万人的军队,最多死伤万把人,就等于惨败了,其实这点放在现代也差不多——一个三万人规模的满编军,其实一线作战力量,也就十个左右的团而已,剩下的都是后勤机关了,阵亡一千人就是很要命的事儿(孟良崮的国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战斗空前残酷,其实两军直接阵亡的,各自也就两三千人)——解放战争时,我军一个两三万人的纵队,伤亡四五千人,就等于“伤亡极其严重”失去战斗力了。有人统计,近代战争伤亡承受力的佼佼者,是旧日本军和志愿军,能忍受百分之五十的伤亡……
日本战国早中期的军队,是以军事贵族“武士”为主体,领地农兵打酱油,以家族为组织模式——人们常说,日本古代的“国”,相当于咱们的县,但一个县能动员出两三万军队,也能算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动员力比较发达的国家了,大家不妨可参照下同时代欧洲的战争规模。另外以武田家为例,上田原八千人战死七百,户石崩七千人战死一千,就算伤亡比为一比一的话,伤亡率也是不低的,足见这个弹丸小国军阀战争,也是十分惨烈的。
题外话就啰嗦到这里,大家觉得不对的,也别见怪,就当万邦乱说一气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