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3 09: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景虎屡屡中招的原因,就是他的两个敌手,武田和后北条,是联盟关系——说到这里,熟悉三国的朋友,一定会想起,曹操在赤壁后,和孙权刘备作战,为啥总是胜少败多,因为他也是两线作战啊,刚在汉中和刘备纠缠得累死累活,又不得不转行千里,回合肥去应付孙权,到最后精力耗尽,还节节败退——长尾景虎也是这样,刚跑去信浓武装游行,北条氏康就乘机在关东敲打他两下,等到他派兵去打氏康,晴信又在信浓兴风作浪起来,再加上氏康和晴信都是“阴谋流”高手,时不时策反越后几个国众造反,景虎疲于奔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了。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都战败,是因为这个国家与民族不够强吗?非也,都是因为犯了两线同时开战的错误,一面一个磨盘,你再多的血肉也不够磨损的啊。
在两线作战的困境中,长尾景虎咬着牙,在四月上洛,再次朝拜了天皇(这会儿是正亲町天皇了)与将军,在政治上获得的利益,我们已在之前说过,此处不再赘述了。我们现在要谈的是,景虎另外两个上洛目标的实现,一是经济基盘的构筑,二是对宪政关东管领位子的继承。
有同学有疑问了,大名的经济基盘不就是他的领国嘛,怎么景虎要跑到京都去搞经济呢?答案简单啊,还是那帮老牛鼻子的越后国人,个个都是独立山头,家门口都挂着“守护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守护不入,郡司不入),景虎第一次上洛,刚从国人那里抽了些税,“蚁力神”北条高广就不满而发威了,随着对武田与后北条战事的愈来愈激烈,越后国人的对抗情绪也越来越高涨——搞在领国内征税的传统模式,肯定是玩火自焚了,长尾景虎只能想别的办法,搞活经济,解决财务困难。
景虎总是有办法的,那就是一种经济作物,青苧。青苧的植物学原理,万邦是说不出来的,因为万邦是文科生,惭愧惭愧,但青苧的功用还是知道的,它的皮用途极广——能织衣服,能造纸,甚至还能当渔网(日本那时太先进了,一定能造出渔网装),造纸嘛,日本百姓除了写愁诉状外,可能不太需要,但衣服和渔网就太重要了,前者你总不能光着身子裸奔吧,后者你总不能骑着鲨鱼去打渔吧,更何况是日本这种以海鱼为饮食结构主要部分的国度。
青苧呢,主要还就越后国出产,其他的国度嘛,也就甲斐、信浓有,但规模都不大,按照经济学原理,青苧的托拉斯产业,肯定要在越后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天王寺青苧座”,好了看到“座”这个名字,大家都会回想起万邦在斋藤道三章节里谈及的,所谓的“座”,就是日本中世纪商人与高级公卿、寺社勾结起来,对某种商品搞垄断搞独卖,谋取巨额利润的商业组织。
天王寺青苧座的上线,是朝廷里的公卿三条西家,在三条西家的支持下,其在越后的府中种植青苧,然后在近江坂本设置转运站,再在京都开张专卖店,真是“种——运——贩”一条龙独断,那钱赚得海了去了!当然,三条西家也是要派管理人员去座里监督的,负责收取每年一百五十贯的“苧公事税”,赤裸裸的官商勾结啊。不过战国时代,朝廷的公卿早已衰落,他们在地方上的权益,大多被大名吞并了,青苧也不例外啊,长尾景虎找到天王寺青苧座的头人藏田,“要钱还是要命?”要命的话,大家一起发财,要钱的话,你去死。
于是协议达成了,天王寺青苧座的专卖权,依然得到长尾景虎的承认,但自海陆出入越后,运送青苧的船只和车辆,景虎都要统一抽税,另外遇到战事时,青苧座还要给景虎提供“矢钱”即军费。
藏田想保命求财好说话,痛快地割肉给了景虎,然后景虎此次上洛,与三条西家以及坂本、小滨的商人达成协议:三条西家的“苧公事税”降为五十贯(倒霉的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卿),坂本与小滨的青苧中转商,必须交税给我景虎。这样一来,越后青苧的贩运出售,加上越后的海盐,成为景虎餐盘上最诱人香甜的一份蛋糕,获利不计其数,相传景虎死去时,其在春日山城仓库里的剩余储备,足有两万七千多贯——联系到景虎生涯后期,远征连续不断的情况,景虎在青苧上得到了利益之巨大,可以想见。
上洛后,一个关于青苧的谈判,景虎就将越后军费的问题解决了,这样便能安心与武田、后北条一搏了。剩下的,长尾景虎只要回想过去的教训,安排战略方案,能降伏武田与后北条即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