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若要将眼光放到更遥远的层面上的话,那就得说道说道了,上面不是说了信玄随后搞了个“双拳攻略”嘛,那其实也是害怕上杉军再次杀入北信的应对之举,因为飞驒和西上野攻略成功后,武田攻可三路出击,守可成掎角之势,十分便宜。武田信玄最后也确实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却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让对东海道的战事一拖再拖,最后落得功败垂成的结局,这大概也是冥冥中的命运吧。
不过,至少信玄与政虎的恩怨,在川中岛这个地方,以一种永远让人铭记的方式,世代流传了下来、纵观第四次,也就是所谓的八幡原合战,万邦并没有像赖山阳那样,对战事的过程充满了浪漫瑰丽的向往与想象,反倒通过细心的分析,愈发觉得历史是充满着巧合、意外与临机应变的色彩的,历史中的战争更是如此。万邦始终相信,历史战争根本不需要用戏剧化的笔触去渲染,因为历史战争本身就充满了最戏剧化的魅力。
好了,既然上文已经谈到了信玄的“双拳攻略”,咱们下面就详细说说这个攻略的来龙去脉,因为它构成了武田信玄军事生涯的后半部分。
甲信与越后,单从南北走向看,更像一个竖起来的大哑铃——占据了北信浓的武田军,可以一个急行军,就能冲到越后;但反过来说,上杉政虎也能随时越过饭山城,出现在信浓的平野上。事实上,八幡原后的武田信玄,对走北陆街道夺取出海口以及上洛的通道,已经不太感兴趣了,因为在甲相骏同盟还稳固时,这是信玄唯一的出路,但桶狭间之战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今川义元继承者的孱弱无能,东海道王国的衰落,都在不断给予信玄很强的刺激讯号,是到了撕毁盟约,继续谋取新罗三郎子孙最大利益的时候了。
武田信玄如此做,有很充足的理由,以今川氏真的无能,远江与骏河早晚也要落入已独立并且孜孜进取的松平元康手里,倒不如便宜我武田家好了,还有骏河国同样拥有着如富士大宫这样繁荣的商业圈,有很出色的出海口,还有与甲斐一样著名的安倍金山,但它没有像上杉政虎那样难缠的领主,也没有像扬北众那样善战骠勇的战事,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想。
风险很小,收益很大,这还不足以让武田信玄这样的枭雄动心吗?至于道义,喂喂,你是在说单口相声吗?
但信玄一直是谋定而后动的,谨慎的他不会不知道,一旦撕毁盟约的话,就会让甲信处于越后、相模伊豆和骏河三方的向心包围中,这搞不好是会玩火自焚的。
所以,先要搞定上杉家,并在这样的过程里,乘机取得将来应付后北条与今川的优势地位,本着这样的精神,对飞驒和西上野的“双拳攻略”出炉——我们可以对它有个明了的认识,那就是这个攻略,不单是对付上杉的,还有对付现在的盟友,未来潜在的敌人的目的在里面,在信玄的手腕下,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目标,也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咱们先看看那不太有力的左勾拳,即“飞驒攻略”。
飞驒国,也就是许多人会误念成“飞弹国”的悲剧性小国,如果说日本的行政单位“国”,大概相当于咱们中国的县,那么飞驒国绝对属于小县穷县级别的,它在《延喜式》里被光荣地授予“下国”格,处于越中、美浓和信浓间,最大的特产就是山沟沟,一条号称日本的阿尔卑斯山的“飞驒山脉”贯穿其间,还特别喜欢下暴雪,南北朝时的南朝大将新田义贞,就是通过飞驒山脉去的北陆越前,结果冻死在这个地方的军马不计其数。在日本古代,就连朝廷都不太好意思在这里收税,特批在飞驒永久免除“租庸调”,但条件是在修筑宫殿时,当地的木石工匠要为朝廷服徭役。好在飞驒虽然不产什么粮食,但山林茂密,当地人很擅长木工和石工,就此成为了很著名的“劳工输出大国”,出去买手艺换取温饱,他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叫“飞驒工”——怎么看怎么像日本的瑞士,怪不得飞驒山脉叫日本的阿尔卑斯呢。
那时的飞驒人,绝对没有“阿尔卑斯,见证甜蜜每一刻”的情怀,日子过得很是清苦,但好笑的是,就是这样个蜗角地,居然也有武士领主割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