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2 15: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神仙帮忙的屁话也就无知或者貌似无知的百姓才信。周朝建国不久便马上经历了商朝遗民的武庚大乱。
武庚是帝辛之子,商灭之后,周武王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彰显替天行道的本色,留武庚在殷地管理商民。这一招很管用,商民大悦。可惜武王死的太早,成王尚且年幼,周公代为行政。武庚便趁势联合不服第一代周公姬旦的武王另外两个弟弟蔡叔、管叔起兵叛乱(也得怪文王那么多儿子),妄图复国。多亏周公发飚,力挽狂澜。平叛之后,立刻把商民一分为二。一部分让成王的叔父康叔负责,建都朝歌,是为卫国;另一部分由微子启负责,建都商丘,是为宋国。其实这个微子启才是帝乙的长子,帝辛的哥哥。在帝辛面前装傻躲过死劫,周灭商之后乖乖地做了顺民。
这里要闲话一句,之前提到过,在帝辛面前装疯的箕子不想顺从周朝,带上商朝遗老漂洋过海,去了朝鲜半岛,建立朝鲜政权,史称箕子朝鲜。作为一个大贤者,箕子受后世景仰。于是朝鲜平壤建成了一个箕子的衣冠冢——箕子陵。代代相传,无人敢轻薄。不过,连抗美援朝的烈士墓都敢捣毁,有着兄弟般友谊的金日成主席自然例外。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动手,至今,日成的儿子还不公布发掘报告。而所有古迹早已荡然无存。
成王长大之后,周公还政,继续苦心辅佐。可惜,实力不济的周朝也不过成王、康王一个“成康之治”而已。一旦周朝大盘开始有下跌迹象,做空势力就开始大行其道。四夷侵扰,中原不宁,就连分封的诸侯国自己都开始不拿老大当回事。稍稍中兴的周宣王没能改变周朝的基本面,最后终于在儿子周幽王时酿成了被夷狄的犬戎和诸侯的申缯联合绞杀的惨运。
正是在这种外敌纷至沓来、王室倾颓无力、中原日益危机的大形势下,“诸夏”必须联合方能自保。联合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发民族意识。这一点,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也可得到印证。
抱团才能机会活下去。抱团才有机会活得更好。
天子无用之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终于到了。
管子适时地提出了“尊王攘夷”,让齐桓公更简单地成为了天下的救世英雄。桓公不负众望,当上方伯。诸侯日渐同心同德,实际上已然以齐国为主心骨。
终于,齐国大会中原诸侯,兵指南蛮楚国成了可能。
(4)
打楚国其实也是替周王出气。自信天下只有一个王的周天子自己没能力联合诸侯征讨这个比夷狄更可恶、学自己称王的诸侯国。周朝不是没打过灭楚的主意,之前也提到,第四代周昭王就起兵攻伐楚国,可惜有去无回。楚国从此越发嚣张、日益强盛。先前齐桓公也想过起兵讨伐,却被管仲制止,便是考虑到楚国的强大。
其实,楚国本不是什么蛮夷,不过早已不服周朝倒是真的。也正因它不服管理,脱离集团,甚至自封为王。天子和诸夏又都打不过它,只能选择口诛笔伐,夷狄长、夷狄短。楚国倒满不在乎,听烦之后直接表态“我蛮夷也!”活脱脱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模样。
不过,哪个人都不会天生是小偷,也不会天生是流氓,更不会天生捅死警察。杨佳虽死,反思依旧。同样,要是周天子好好地对楚国,别自诩文明,瞧不起人家,楚国也不至于横下一条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分庭抗礼,反攻中原。
传说楚国老大姓芈(音同米),熊氏,好歹也是颛顼之后,黄帝苗裔,渊源远溯祝融。始祖鬻熊见周文王有前途,不惜90岁高龄出山做了他的课外辅导老师。其后武王、成王都多次询问讨教。可惜,活的时间够长,却死的不是时候。对周朝有功的鬻熊仙逝之后,成王才开始又一次提干分封。那时候,连鬻熊的儿子和孙子都死了,只能封他的曾孙熊绎。另人失望的是,不光只给了个子爵,还被分到了南方,建立楚国。别说那时候的南方,后世贬官也大多到此,可见有多么不宜居了。
周王也没想熊绎挂帅的这个小破分公司能产生多少利润,只让他年年称臣叩首,岁岁进贡苞茅即可。
苞茅主产在非洲,少数分布在亚洲、大洋洲与南美。我国的主要产地便在华南地区。所以对身为河南人的周天子而言,苞茅绝不像现在某些用来骗钱的冒牌旅游产品那样,绝对算得上堂堂正正的楚国特产。
春秋时期,苞茅用于酿酒。不过祭祀也需要酒,所以苞茅的供应算是国之大事。
古人祭祀,先将苞茅扎成束状,直立,将酒从上淋下,酒糟留于茅中,酒汁渗透下行,得到清液。所谓“苞茅缩酒”指的就是用特有的苞茅做滤酒之后,方可用于祭祀,供给神人先祖。
当然没苞茅也可以,只不过有它会更好。
起初,历代楚子圆满地完成着组织上安排的提供苞茅的重托。期间,楚国逐渐开始本地化。通过本地化,提高当地百姓雇员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同时迅速实现民族融合。可是,本地化的代价便是 “蛮夷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