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晚清岁月------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英军也犯了错误,他们的错误是没有把镇江和乍浦联系起来,以为乍浦守军只是偶尔坚挺了一下,再加上占有完全压倒性优势,使得他们十分轻敌。在之前的作战中,一般都是海陆军进行配合,唯有此次海军作了壁上观,基本未用舰炮对镇江城内进行射击,仅对城外的绿营军队做了象征性轰击——没有任何意外,绿营兵在伤亡几十个人后做了鸟兽散。
  这一下英国人更不得了:重炮什么的都不需要了,直接端着枪进城吧,谁敢反抗,准保把他的肋巴扇子给打骨折!
  结果是英军反而被八旗兵抱住了一顿痛打。参加镇江之战的八旗兵又分两类,原驻镇江的京口八旗训练水平稍差,相比之下,从南京调来增援的四百青州八旗要厉害得多,这些兵勇成为守卫镇江城的核心主力。
  当天,青州八旗表现十分抢眼,他们奋勇格杀,刀柄上渗满鲜血,滑得拿不住,仍大呼杀贼。
  英军企图用长梯从正面登城,但是在八旗兵的顽强阻击下,“坠梯者纷纷”,根本爬不上城,最后选了一个叫十三门的地方,才打开缺口,而十三门那里正好没有青州兵把守。
  眼见英军从十三门蜂拥而入,青州兵挺身上前。有的勇士手持长矛,一家伙先挑了一个,来不及拔出,又挑着尸体刺倒了另一个英军,短兵相接处,犹如当年的赵子龙附体。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仅靠青州兵难以将英军驱出城外,城内英军越来越多。得知城陷已成定局,海龄一把火点燃都统署,带着全家跳入了大火之中。
  失去指挥的青州兵不肯放弃,他们率领京口兵在城内列阵,与英军展开巷战。面对英军更胜一筹的火力攻击,京口旗兵率先掉链子,选择了后撤。
  能够坚持到这种程度,京口兵已经相当不易,可青州兵仍然很生气,对之大骂:“你们不敢交锋,难道在我们屁股后面助助威都没胆吗?”
  好吧,你们这些没种的家伙,就像铁球那样骨碌碌地全滚掉好了,看大爷跟他们斗!
  青州兵“悉力死拒”,拼着命作战,到实在力不能支时,才夺门撤退。
  鸦片战争以来,从广东到福建,从浙江到江苏,在所有海防重镇中,镇江设防最为薄弱,英军投入的兵力也最多,但这里的抵抗又最为激烈,英军遭到的损失也最大,总计有172人伤亡,其中42人战死或失踪,其伤亡率相当于除乍浦之战外历次战斗的总和。
  八旗兵付出了伤亡近500人的代价,也就说两三个八旗兵即能拼掉一个英国兵,这份成绩单在近代史中相当瞩目,青州八旗因此一举成名。
  道光留恋满语是有道理的。保留着传统的八旗驻防军总算没有给这位满人背景的皇帝丢份,让他在长久的挫败中好歹也找回了一点脸面,遂在相关奏折中御笔批示:“不愧朕之满洲官兵。”
  (7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八旗兵怎样豁出性命,镇江还是丢了。
  镇江处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之间,乃漕运之枢纽,占领和控制这里,也就等于卡住了道光和整个帝国的咽喉——你再能挺,不能不吃饭吧。从军事角度上来说,镇江的得失已经决定了中英之战的胜负归属,到投子认输的时候了。
  1842年8月2日,英军主力溯江而上,直指长江上的核心城市南京。牛鉴与耆英等人连连上疏,请道光下旨议和,以拯危局。情急之下,牛鉴顾不得忌讳,说出了这样的话:“危迫实不可言,情况危急到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了,请皇上速速定夺,以拯民命。”
  这句话的意思反过来理解,要是道光不允许的话,就是不顾“民命”了,其语气已近似逼迫,堪称狂言。在上尊下卑的官场语言中你绝对找不到任何先例,然而也正是这种有杀头罪过的疯子语言,终于让道光清醒过来。
  即使在英军兵临南京城下的这一刻,他仍然在幻想战局出现转机,这样的话才可能保证“先剿后抚”的效果,也才能在谈判中争取到地位。可是牛鉴的话表明,他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切实际。
  “以拯民命”四个字已经触到了道光内心的底线。作为皇帝,他得对整个帝国负起责任,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在战争看不到一丝一毫取胜希望的前提下,越早结束,损失才会越小,这正是当年他的爷爷乾隆征讨缅甸时留下的教训。
  在给耆英的旨意上,他告诉对方,两年来,沿海百姓频遭战火蹂躏,我实在与心不忍,与其兵连祸结,不如“息事安民”。
  他屈服了,尽管很不情愿。
  道光松开了紧箍咒。可是让南方官吏纠结的是,英国人却拒绝跟他们谈和。
  道光年间,从来没有天生的“主抚派”,都是碰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后才改弦更张的。比如耆英就是这样,鸦片战争爆发之初,他在加强海防方面不遗余力,你看不出他有什么主和的气味儿。发生思想转变,是到了前线,亲眼见识英国人“船坚炮利”之后才开始的。或许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耆英还呆在大后方,没准“主剿”的论调仍然喊得比谁都高哩。
  耆英是努尔哈赤的后裔,属于皇室宗亲,他跟琦善一样,都不用读书,全是靠荫生才当了官。不过这个人似乎天生就很会做官,连教师爷都不用请,朝廷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他做过四个部门的尚书(部长),一个部门的侍郎(副部长),前前后后担任了五十多个职务。
  大概因为官做得太多太大,什么世面都见过,无形中也把耆英的胆子给弄壮了。在南方主和的官吏中,牛鉴虽然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但道光不发话,他还不太敢擅自行动,耆英正好相反,他明里不跟皇帝争,私下里却我行我素,称得上是胆大包天。
  (7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9: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道光三令五申,要求弃“抚”从“剿”的那些天里,耆英从没有放弃他的“羁縻”努力,一路都追着英军递送书信。在他那里,道光的“主剿”谕旨形同空气,想理就理,想不理就不理。
  这么多年官做下来,老官僚自有一套应付上级的办法。英军回复他的照会,他会从里面挑字眼,然后进行包装。在他笔下,英方的强硬态度往往会变成“言词恭顺”、“深知感激”,反正是一副软沓沓的孬种样,其做法颇近似于那个靖逆将军奕山。只不过奕山还是打了败仗,实在没法交代时才走了文学道路,耆英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学青年,随时随地都有创作灵感,可以把假的说得比真的还真。
  可是道光好哄,英人难骗,璞鼎查不是义律,这个洋鬼子一个劲地耍大牌,耆英的笑脸往往贴了冷屁股,人家就是不鸟你。
  牛鉴则表现得更有意思,在璞鼎查甩臭脸的时候,他还给对方说大道理,讲信义,表示现在进入了谈和期,英军不应再出手动武。
  璞鼎查连听都不想听:“闭嘴!不说话能憋死你吗?要让我暂时不攻南京也可以,先拿三百万两白银出来,做为赎城费。”
  南京不是广州,没有那么多富商,牛鉴勉强才凑了六十万,还要分两次才能付清,而此时的璞鼎查已全然没有一点英国绅士的风度,模样倒跟个港片中蛮不讲理的黑社会大哥差不多,他根本等不及对方凑钱。1842年8月5日,牛鉴接到英军发出的通告:不交出三百万,立即进攻南京。
  牛鉴急得都快要疯掉了,他派人急赴无锡找耆英,让耆英拿个办法出来。
  耆英能有什么办法,要有办法,还至于坐家里无事可干吗?
  与耆英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主和大臣、前两江总督伊里布,他说有办法。
  伊里布的人生经历跟裕谦相似,有显赫家世,同时又是科班进士出身,不过与裕谦不同的是,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伊里布就以“熟练边务”而闻名。
  当时的各省之中,以云南等天高皇帝远的边疆地区为最难治理,朝廷在选择疆臣时,往往要挑选那些得力的大臣充任。伊里布执政云南期间,能够宽猛互济,该温和时温和,该铁腕时铁腕,使得云南政通人和,因此受到道光的多次褒奖,并授以协办大学士。道光执政前期,疆吏中能获此殊荣的仅两人而已,除了他,就是琦善。
  (7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伊里布可以位列一线能臣之列,加上清末也常称少数民族为“夷”,一个“边夷”,一个“英夷”,在未搞清楚两种“夷”区别所在之前,一般人都以为“治夷”方法可以互套,这使得伊里布理所当然地成为道光所用名单中的热门人选。
  义律第一次占领定海之后,伊里布即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奉命收复定海。一开始,伊里布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上来都是雄心壮志,而他干练果敢的行事风格也得到充分展现,短期内就从周围各省调集了一万多兵勇。在拖拉皮沓的清末官场,这种工作效率甚为少见,足能当得起道光对他的信任。
  但是其他人的最后遭遇也同样可以复制到伊里布身上,还没打起来,伊里布就发现武力收复定海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他有陆军,却没海军,关键的水师战船没有着落,而去定海,就得坐船抢渡,不然插翅膀飞过去啊?
  伊里布像琦善一样识趣,他不打了,改为与英军进行谈判,并成功地实行了停战,保证英军不再进攻。后来由于琦善与义律制定的“穿鼻草约”在先,他又得以从英军手中接收了定海。
  假使换个角度,可以说伊里布是不费一枪一弹就收复了定海,应该有功才是,然而其时正是“主剿”空气最浓的时候,京城的言官御史,地方上的左邻右舍,弹劾奏章多得跟雪片似的,让伊里布很快陷入了被人民群众声讨的汪洋大海,这其中,就有伊里布以前的下级颜伯焘,后来的下级裕谦,称得上是众叛亲离,令伊里布大感苦涩。
  最狠的一棒是道光敲的。伊里布被革去所有职务,发往张家口军台(相当于驿站)做苦差去了。
  随着战争的延续,原先咬牙切齿,发着狠要弹劾伊里布的那些“主剿派”相继吃了亏,除了已经死掉的,活着的都一个个变成了“主抚派”。立场一变,态度就变,他们不仅觉得伊里布当时没有做错,反过来还眼光独具——您老人家怎么还没打就知道打不过的,太高明了!
  伊里布重又变成香饽饽,大家都举荐他再次出山,道光也有此意,便将他释回,随耆英南下,从事“先剿后抚”事宜。
  伊里布说有办法,算是着实救了耆英一命,但再听下去,伊里布说的有办法,不是说他有办法,而是说他的一个家丁有办法!
  在见多识广的伊里布眼里,他这个家丁可不是普通家丁,那是世之奇才,可以与管仲、乐毅、苏秦、张仪之流相提并论。
  这是个极品家丁,他的名字很有喜感,就叫张喜。
  (7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喜是天津人,祖上曾经富裕过,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败落。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张喜没办法走科场道路,只能去别人府上做家丁。
  父母给不了张喜钱,却给了他三样千金不易的财富。一是不俗的外表,史载张喜“超姿貌”,身材魁梧挺拔,乃十足的大帅哥。二是聪明的头脑,张喜性格爽直,但做事又十分精明细致,尤其反应非常敏捷。第三,当然是好口才,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说到铁树开花,枯藤发芽。
  难得的是他还喜爱读书。因为没有应试这一顾虑,就用不着去死记硬背,生吞活剥,随便一本书拿到手里,有用的看,觉得废话连篇的便丢到一旁,这大大扩展了他的眼界,堪称从民间走出来的实学人才。
  不过张喜刚到伊里布府上的时候,并不惹眼。伊里布位列名臣,府上的家丁也都非一般粗鄙之辈,那相貌堂堂的,办事麻利的,能说会道的,不在少数,而且同行相嫉,家丁与家丁之间也相互排挤。张喜初来乍到,免不了受挤兑,所以一开始默默无闻,平时也只能端个茶,倒个水,公开场合连插句话的资格都没有。
  转机开始于伊里布移任江浙。大部分混得好的家丁在云南都有家有业,想想要走那么远,没人情愿,只有少数几个人肯继续跟随伊里布,张喜便是其中之一。
  人少了,聒噪之音也就少了,伊里布渐渐地发现张喜这个家丁非同一般,有着惊人的见识。
  伊里布奉命收复定海,却发现连海都过不去,当时也像其他大臣那样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喜说了一句话:“其实我们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
  伊里布问哪里错了。张喜说,国事就跟下棋一样,布局要布得对,对“英夷”这样的强敌须采用“当剿用剿,当抚用抚”的策略,也就是说,该打的时候要狠狠地打,不遗余力,一看形势不妙,那就得赶紧见风使舵,就驴下坡,别为了面子在那里死撑。可是我们错就错在,当剿的时候用了抚,当抚的时候用了剿,前后颠倒,结果“洋务”越办越糟,窟窿越捅越大。
  张喜告诉伊里布,“剿”不行,得用“抚”了。
  伊里布一听有理,便采用了张喜所用之计。他给道光发去一份奏折,声称要合四省大军,联合收复定海。这实际上是一个拖字诀,四省联合,没个几十天工夫难以集结得起来,而且伊里布的这份奏折用的还不是“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是最慢的平信方式,道光迟至近一个月后才收到。
  道光那时候“剿”的兴头正高,收到奏折,马上看出伊里布是想拖延时间,为此大发脾气:“跟你说话咋这么费劲呢,我让你出兵去收复定海,你跟我扯什么四省,是不是皮子紧了欠收拾?”
  时间只拖了一半,但已经够了。等伊里布接到道光“脾气折”的时候,形势有了转变,在琦善的建议下,道光又由“剿”改“抚”,伊里布自然就用不着干“陆军打海军”这样的瞎折腾事了。
  (7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期间,由于英军运输船在附近失事,伊里布抓到了一批英军俘虏,其中还有一名叫安突德的英国陆军上尉。裕谦杀俘是为了表明决心,张喜没那么死心眼,他又给伊里布献了一计。
  伊里布依计对这些俘虏好吃好喝招待着,然后给懿律送去一照会,很直接很赤裸地提出“以人易地”的原则:我给你俘虏,你还我定海。
  英国人在殖民战争中的行径就跟海盗差不多,不然也就不会有“赎城费”一说了,从来都是他们讹别人,没有别人能讹他们的。懿律和义律说什么也不肯答应,懿律更是发着狠,说你们要是不送还俘虏,明天我就打到镇海去。
  好说话一些的是义律。他无意中透露了一个口风,那就是因为水土不服,病疫严重,英军已有撤出定海,偃旗息鼓的想法,只是还不太甘心,总觉得不拿点什么就亏了。
  伊里布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应该乘热打铁,他决定派人去定海,与英军进行直接谈判。
  一圈问下来,没有一个僚属愿意去。龙潭虎穴啊,去了要是回不来怎么办?
  伊里布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找到张喜,后者“慷慨请行”。
  家丁身份是上不了谈判桌的,伊里布临时给他加了一个六品顶戴的虚衔,以权充使臣。当这位“家丁使臣”出发时,周围认识他的人都为之捏着一把汗,但张喜平静如常,样子非常从容。
  张喜连着两次乘着小船出海登舰,与懿律、义律以及其他英方的高层人物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达成一致,即将收复定海、释放俘虏与琦善的广州会谈打包处理,只要那边会谈拿出初步方案,这边就一个还定海,一个放英俘。
  懿律和义律平时见到的中国官员,大多神情乖张,极少碰到像张喜这样身处险地,仍能坦然自若、侃侃而谈的“使臣”,一时间也很佩服,当场就以洋酒相敬。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洋人都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猜疑,比如说酒里放毒之类,张喜接过洋酒一饮而尽,脸上没有一丝疑惧之色。
  几天后,义律乘舰前往广州,懿律则发出通告,宣布浙江停战。
  (7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伊里布得到琦善从广州发来的文件,获知英方已同意“以人易地”。
  消息是好消息,可问题是怎么交呢,是先“交人”还是先“易地”?万一对方不认帐怎么办?这个先生鸡还是先生蛋的问题,显然把双方都给难住了,彼此都不愿轻易做出妥协。
  伊里布推敲半天,拿出一个方案,即由张喜带部分战俘打前哨,先行到定海“交人”,葛云飞等“定海三总兵”率三千人马,押解那个“最高级人质”安突德随后,这样一旦有变,还能对英军施加压力。
  张喜按计划到达定海,并释放了他所带来的英俘。英军清点了一下,说不对啊,安突德呢,你们不把他交出来,我们就不能“易地”。
  张喜早有准备,说我们交一部分人,代表的是诚意,只要你们“易地”,我们留着那个安突德有什么用,养着他还要白吃饭哩,当然马上就会还你们。
  英国人仍然把脑袋摇得像个拨郎鼓,张喜的脸沉了下来。
  “想耍赖?告诉你们,安突德就被我军押在半路,刀架着脖子呢。你们归还定海便罢,不还的话,哼哼,我的肠子可是有些辘辘了——先砍安突德的脑袋,然后大军开到,把你们杀得片甲不留。”
  话犹未了,却出现了一个令张喜既被动又尴尬的场面:安突德驾着小船回来了。
  紧随而后的还有两名中国小校,一看,正是负责押解安突德的那两位,经证实,安突德是被英军发现后半途劫走的。张喜赶紧问从镇海出发的大部队在哪里,回答是还没跟上来。
  这真是令人天旋地转的事,摆明英国老外是想背约反悔了,而且他们也有了反悔的条件,不悔白不悔,倒是张喜等人命悬一线,反过来成了对方的人质。
  张喜急了,刷地就把身上腰刀拔出来,对英军负责人大喊道:“我们现在已经把俘虏全部交到了你们手上,你们要是再不还城的话,大家只有同归于尽了!”
  英军负责人被张喜那怒发冲冠的样子吓了一跳,听翻译一讲,才知道张喜的意思。他本来是想讨讨巧,但义律已有“一手交人,一手还地”的正式命令给他,如果“中国使臣”真的被激怒,给他破罐子破摔,来个“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之类的,他也很难向义律交代。
  这洋鬼子马上“改容谢过”,向张喜道歉,说刚才纯粹是跟你开个玩笑,定海肯定会还给你们。
  第二天,英军收缩部队,陆续上船离开。这时候,那三千大军竟然还没现身,临时接收定海的是四个人——张喜和随从翻译,外加那两个小校。张喜负责连夜赶回镇海,向伊里布报信,顺便打听出征人马的下落,其他人则在定海城里到处找熟人,请他们帮忙看守城门和仓库。
  伊里布半夜里被张喜叫起来,既喜且惊,喜的是终于接收了定海,惊的是自从“定海三总兵”出发后,便音讯皆无,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呢?
  (7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喜也是一头雾水,只好再次返回定海,这次总算是见到诸位老兄的尊容了。原来他们一路拖拖拉拉,三千人走了三天才到达定海。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听到定海已成为空城后,三个总兵还为谁第一个进入定海而争功,差点因此打起架来。
  在浙期间,张喜声名大震,尤其是在接收定海的最后过程中,几乎全仗其一人之力,让人不禁想起春秋时“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硬是把楚王那仗势欺人的威风给灭了个干净。
  伊里布和张喜这一主一仆收复宁海,原本是立了功的,可是被“主剿派”一围攻,却由功臣变成了罪人。道光帝更是一厢情愿,他认为伊里布如果遵旨进兵的话,完全可以把盘踞在定海的“逆夷”一扫而空,现在你还眼睁睁地放他们跑了,是不是脑子不好使啊?
  在“主剿派”的归类中,如果说琦善是“主抚派”的老大,伊里布就是老二,等到老大获罪,老二亦在劫难逃,当即被抓回京城受审。
  一同被捕的还有“极品家丁”张喜。有时候一个人的祸福真是说不准,假使他现在仍然籍籍无名,谁也不可能来为难一个普通家丁。
  在北京,张喜被单独审讯了十余次。世态炎凉,负责审讯的刑部官员希望从张喜嘴里套出不利于伊里布的口供,以便向皇帝邀功,但张喜宁死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主人。
  有人拿张喜的家丁背景做文章,当面讥讽他说,你一个卑贱的下人,居然还以使臣的身份去跟英国人谈判,你觉得你配吗?
  张喜理直气壮地回答:“当时当地,配去谈判的人自然不乏其人,可他们为什么不去呢,却让我这么一个不配的人舍身冒险,恐怕他们才是真的不配吧!”
  刁难张喜的人被驳得张口结舌,转而又想用动刑来进行威慑和逼迫。张喜说,我渡海去定海谈判前,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我还怕区区刑具吗?
  审讯者从张喜身上挖不出他们想要的东西,只得匆匆结案,释放了张喜。张喜回家后,得知伊里布已经被发往张家口受苦,心里深感不安,于是拜别双亲,一路餐风宿露,赶往张家口。
  张家口属于关外,路上风沙走石,很不好走。张喜在路上就得了风寒,已经半身麻木。伊里布见后于心不忍,便说现在我这里也没什么事,你还是先回北京养好身体再说吧。
  就这么着,张喜又被劝回京城养病。
  (7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东南局势的逐渐恶化,道光被迫再次起用伊里布。伊里布刚回北京,张喜就去随侍,并一再叮嘱主人:“如果皇上要召见你,请务必将夷情彻底讲清楚,不然的话,我们恐怕又要像以前那样受到掣肘,什么事都办不好。”
  张喜之所以这么说,与他对形势的研判有关。到张家口那段时间,伊里布曾问他,如果英军北上天津,天津能不能守住。张喜很干脆地回答,恐怕守不住。原因是天津的兵力和炮台部署,还不如虎门镇海,虎门镇海尚不能守,天津这里又怎么可能出现意外的奇迹?
  当时琦善也在张家口一同服刑,他对张喜的论断深表赞同。
  张喜回到北京后,发现道光的“剿抚”态度动摇不定,而且仍以为依靠天津防务就可以将英军阻击于国门之外,便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伊里布一行只会徒劳无功。
  果然,道光对伊里布连见都未见,仅仅给了一个七品顶戴,让他跟着耆英办事。伊里布得不到皇帝召见,当然也谈不上汇报什么“夷情”了。
  一叶而知秋,张喜意识到道光对“夷情”还没有深刻认识,耆英、伊里布此去,不过是做做陪衬,难以建功。正好他的身体也不好,父母又需照料,于是在伊里布问他是否愿意南下时,张喜便以病相辞。
  其实耆英也认识这个有名的“极品家丁”。事实上,他不仅认识,还一度打过张喜的主意,想借机将他召入麾下哩。
  对带伊里布玩,耆英兴趣并不大,都是身份地位差不多的同僚,有了功算谁的?并且他还听说,伊里布在浙江能和英国人实现停战,并成功收复定海,全系张喜一人之功。
  耆英真正感兴趣的是张喜。他曾把张喜叫到自己府上,问这问那,一会问问“夷情”,一会又问问张喜多少岁,家中有几口人,父母怎么样。
  话锋一转,耆英忽然发问:“你为什么不跟伊中堂(指伊里布)了?”
  张喜莫名其妙:“没有呀,我去过张家口,现在只是中堂让我回来养病的。”
  耆英哦了一声,又问张喜,那你今后还会跟着“伊中堂”吗?
  张喜不假思索,那是当然,“中堂”待我很好。
  旁敲侧击了一会,耆英逐渐进入正题:“我看你年轻有为,很可以为国家出点力,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到浙江办理洋务呢?”
  (7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1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听出了弦外之音。相比于虽遭赦免,却仍受朝廷和皇上冷落的伊里布,耆英显然是一根高枝,然而张喜并不是那种舍弃故主,嫌贫爱富的人。何况他觉得耆英并不尊重人,面对面说话,手里还拿着鼻烟壶,眼睛也看着别处,分明是仍然把他当成一个下人。
  张喜坦然作答:“等伊中堂到京,请将军(指耆英)和伊中堂面商吧。”
  耆英听后嘴上说是这个理,是这个理,但脸上明显不悦。
  不过那时候的耆英并不像伊里布那样把张喜作为奇才来看待。他认为张喜不过是胆子大了一些,敢跟外国人单独对话罢了,胆大的人到处都是,我耆英要是高兴可以找一大箩筐。
  离开京城时,伊里布想让耆英去道光那里请道旨,以便动员张喜南下。耆英一撇嘴:“我说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让皇上瞧着我们还不如一个家丁,多余养我俩废物吗?”
  南下之后,耆英才发现“洋务”之难,那不是光胆子大,嘴皮子麻利就能办好的,整整三个月时间里,别说“抚”了,与英方沟通都难,而在江南一带,上至奕经、牛鉴,下至一般士绅百姓,只要听说过张喜当初作为的,都是“既慕且叹”,均认为张喜不来,局面难以收拾。
  现在再次听伊里布提到张喜,已经焦头烂额的耆英真是懊悔之至。早知如此,在北京的时候,说什么也要把这个奇才给带过来,如今奈何?
  伊里布春风满面:他已经来了!
  打动张喜的,是伊里布亲笔书写的一份秘密家书。在这份家书中,伊里布告诉张喜,“夷事”已“大猖獗”,朝廷终于下定决心“抚”了,但不知道如何“抚”法,无从下手。本来还想一南一北,通过书信跟你商量着办,看情况来不及了,还是需要你亲自来。
  伊里布还动情地说,以前我们在浙江实心办事,却蒙受了不白之冤,现在正是剖白前冤的时候,机遇难得,不可错过。
  这不是主人给仆人的家书,分明是朋友对朋友的一份真情告白。
  捧着这封家书,张喜的思想斗争很激烈。他此时跟父母住一起,两老俱已八旬年纪,是需要照料的时候,他是不想再走了,可是伊里布话语恳切,主人的一片知遇之恩难以推却。再者,他早就论证过,天津海防挡不住英军,江浙若不能了局,战火延伸至天津是必然的,到时北方又是一片浩劫,想坐视都不可能。
  在征询乡社宗亲的意见时,一位耆老言道:“尽忠即是尽孝。你家中尚有兄弟,可权其轻重。”
  有了这句话,张喜才拜别双亲,兼程南下。
  (80)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 07: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