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6 2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冷斋意识到只要城外日军不撤完,事件就不能说得到了完全彻底的解决。因此,他决定带着中岛一起到北平去谈判。
大家又重新坐到了一张谈判桌前。
中方是秦德纯和王冷斋。日方是樱井、斋藤还有中岛。
问:日军为什么不撤?
樱井在宛平城里捡了条性命,心有余悸,加上中岛就坐在旁边,没法当面抵赖,所以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见樱井不响,斋藤只好站出来“解释”说,是有日军没有撤,不过他们留下来不是要攻城的,而是因为此前作战死了好些人,战后有两具尸体一直没找到,所以实际上是“搜尸队”。
王冷斋笑了笑,你们搜两具尸体而已,需要那么多人吗,而且还带着枪炮,兴师动众,如临大敌,这哪是搜索,分明是准备打仗嘛。
斋藤的反应倒还蛮快。
这个这个……我们还不是怕你们从城头上开枪吗,所以多留了些部队,“以资警戒”。
在谈判和辩论方面,秦德纯早已是此中高手。一看这场面,他也不跟日本人纠缠细节了,当即定调:原来是为了搜索尸体,这个容易,我们可以帮忙。
斋藤的“搜尸”一说,本是为了抵挡王冷斋的质问,哪想到被秦德纯这么一提,却真的成了谈判所要讨论的主题,顿时就傻了眼,但坑是自己挖的,事已至此,也只能闭着眼睛往下跳。
众人当场商定,双方共同组织搜索队,各派20个徒手士兵,去卢沟桥附近进行“搜尸”,而且限定时间,不管是不是发现尸体,到时候都得撤军。
说好下午一点这个“联合搜尸队”就出发。
可是还没等到下午一点,再找三个日本人,没了——这三个小子竟然乘人不备,偷偷溜走了。
也难怪,真要照着这个做,他们回去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这是日军第四次背约。由此可以看出,“秦松协定”完全是个虚情假意的协定。
后来日本人说,这都是一个叫做和知鹰二(陆大第34期)搞的鬼,他属于“地方上的强硬派”,而田代、桥本、松井还都属于“地方上的稳健派”。
“稳健派”的确是想依照参谋本部的命令,“不扩大事件”的,可让和知这个家伙从中捣蛋,派他去现场调查,回来后他就乱汇报,结果把事情给弄糟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桥本发现和知从中作梗,一怒之下,就将后者分配到师团当了联队长。
其实这不过是日本人的老习惯,出事了,就喜欢把责任推到某一个人,最好是下级的身上。
和知不过是桥本的一个参谋。你桥本又不是远在东京,具体情形真的会不清楚?蒙谁呢。
这时的桥本,不过就想装扮成“九一八”时的本庄繁、“河北事件”时的梅津,一副受部下“蒙蔽”后“可怜而无辜”的模样。在这方面,日本军政两界,从上到下,从天皇到将佐,都喜欢玩同一套把戏,虽然毫无新意,却还乐此不疲,其“超凡脱俗”的演技,怕是连现在日剧的当红明星都远远不及。
说到底,一个萝卜一个坑。桥本松井之流又不是石原,用不着去为日本的全国性战略负责,更加犯不着去“小不忍”。他们要“立功”就得在中国人身上“立”,所以哪怕是脸上贴着“稳健”的标签,骨子里却还想着“强硬”二字。
如此,他们怎么肯轻易地善罢甘休呢。口头协议云云,一方面是为了敷衍上面的指令,另一方面是要拖延时间,以等待援兵的到来。
果然,秦德纯很快得到各方报告,从天津等地开来的日本天津驻屯军已陆续到达丰台,丰台至卢沟桥中间的大井村也被日军完全占领。
兴师须有名,这回他们的“名”却是要“主动落实协定”。
“秦松协定”上说了,双方要撤回原防。照我们的理解,“原防”就是原来的防区,大家应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日军该回丰台的回丰台,该回天津的回天津,而因战移防城内的29军则可从城上回到城下,继续驻守永定河东岸。
可是日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要29军从东岸撤出,似乎这个“原防”应该是他们的。
日军不仅没有撤回丰台,反而还更进一步,又添援兵,又占大井,这个消息让庐山的老蒋甚为紧张。
(8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