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8 11: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90)
晋文公听完之后,感到此事的急迫性了,于是一方面婉言谢绝秦军东渡黄河,一方面亲自率领晋国的大军南下,于三月十九日抵达阳樊,晋文公兵分两路,一路包围王子带与隗氏所在的温地,看来周襄王一逃,这对情人索性就公然同居了;另一路晋军则径直奔郑国汜城,迎接周襄王。
王子带的叛军岂是晋军的对手,很快被打得丢盔卸甲,王子带本人在温地被晋军俘虏,同时晋文公亲自进入汜城迎接周襄王,并于四月初三护送天子回到王城洛邑,而王子带则被处死。
晋文公在入主晋国的第二年,便立下再造王室的伟大功业,晋国的霸业已经呼之欲出。
四月初四,即周天子返回京城的第二天,晋文公朝见周襄王。周襄王以高规格的仪式款待晋文公,并亲自向他敬酒。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对待周王室显然欠缺谦恭之心,他居然在大会上冒失地提出一个请求,请求周天子允许他死后能享用天子的葬礼。这个请求在时人眼中是非常严重的僭越无礼,是对周王权威地位的挑衅
晋文公的要求无疑令周襄王感到十分不痛快,他拂然说道:“那是天子的礼仪,现在好象还没有到取代周、改朝换代的时候,如果叔父也以天子之礼安葬,那岂不是有两个天子吗?如果这样,那大概叔父也不同意的吧。”
周襄王的一番话令晋文公有几分尴尬,但是很快晋国就得到王室的回报:周襄王将阳樊、温、原、欑茅四座城市赏赐给了晋国。
这次所谓的“赏赐”,实际上是周王室处境窘迫的表现,在周室衰微,诸侯崛起之际,周王室可控的土地面积已经是越来越小,有迹象表明,周王室是受到了晋国人的威胁不得不作出的让步,因为晋国在接受这些土地时,遇到了极大的抵抗。
这次的勤王之役,对于晋国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晋国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国家,一变成为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尊崇王室是霸业的开端,也是晋国树立霸权的筹码。
周襄王将四邑“赏赐”给晋国,实属无奈之举,而这四座城邑也不愿意为晋国所吞并,首先起而反抗的是阳樊。阳樊抵抗力量的领袖仓葛高声怒喝道:“德是用来感化中原华夏族的百姓,武力是用来威慑四境蛮夷。现在你们凭恃武力,把我们当作蛮夷来看待,我们是不会屈服的。这里的人哪一个不是天子的姻亲呢?你们把我们全部当作俘虏吗?”
晋文公不想充当暴君的角色,但也不想扔掉到口的肥肉,于是他下令,让阳樊不愿意归附晋国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
在接收另一座城邑原邑时,晋文公仍然遇到当地民众的反抗。晋文公动用大军,包围原邑,在军队出发前,士兵们只携带了三天的粮食,晋文公认为,如果三天内原邑还不投降,那么将撤军回国。三天过去了,原邑的居民仍然还没有投降,晋文公下令全军撤退,就在这个时候,来自原邑的谍报称:“城内的居民准备要投降了。”
晋文公听了谍报人员的报告后,想了片刻,仍然要求执行撤退令,他说:“当初我说过,如果三天内原邑不投降,将撤兵,作为国君,必须要讲信用。信用是治国的法宝,依靠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现在如果得到原邑,却失去了信用,那么就得不偿失了,到时民众如何拥护呢?”
晋国军队按原计划撤退到三十里之外,此时原邑也派人向晋文公正式请求归附。
晋文公一举两得,既得到原邑,又赢得了重信用的美誉,同时使得晋文公在国内的民众支持度大大上涨。
晋国取得了周王室这四座城池,使得晋国的领土扩张了黄河北岸地区,而且手中握有周天子这张政治王牌,这对于企图称雄中原、重树齐桓公霸业的晋文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位大器晚成的春秋时代名君晋文公,在上台时已经年过六旬,所以他心里明白时日无多,更想在有生之年能建立伟大的勋业。晋文公在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大规模地训练军队与民兵,准备加入中原争霸战,谋士狐偃对他说:“现在还不行,人民还不知晓道义,生活也还未安定哩。”
晋文公听了狐偃的话后,便致力于政治与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出兵护驾周襄王,赢得巨大的政治声誉,当然也捞取了四座城邑的实惠。这时晋文公又蠢蠢欲动,想要将晋国军民投入到中原争霸战之中,狐偃又说道:“现在还不行,民众还不晓得信义,也不晓得信义的用处哩。”
晋文公从善如流,他在接收原邑的过程中,包围三天,原邑还未投降,但他仍然践行信用撤兵,结果原邑闻风归降,这是一次守信用的示范。在政府的带动下,晋国的商人们并不一味贪图多赚钱,而是信守所定的契约,以诚信为本,日后在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晋商,是否其重信守诺之传统,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呢?
过了一段时间后,晋文公问狐偃道:“现在行了吧?”狐偃回答说:“还不行呢,民众还不晓得礼仪,没有恭敬之心呢。”由于晋国是个军国主义的国家,晋文公便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在军演中推行礼仪学习,另外还置掌管爵禄秩位的官员。
经过狐偃在道义、信义、礼仪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建设,统一了晋国民的思想意识,这一点对晋军形成强大的战斗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虎视中原的绝不仅仅是晋文公一人,南方巨鳄楚国早就想夺得中原霸主的地位,而齐桓公的去世,又使得中原各国已经缺少了可以与楚国相对抗的强国。晋文公对主导中原政局的勃勃雄心,势必将要面对来自楚国的强大挑战,自楚国的势力不断地向中原渗透以来,楚国在中原地区从无敌手,即便是齐桓公与管仲南征楚国,最后只是变兵戈战为口水战,对楚国毫发无损。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晋国与楚国均有染指中原的雄心,一场具有真正意义的南北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齐桓公之后,中原政局的一些变化。
下一节《混乱的中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