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1-25 1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876)
世上有种人,能力高、品德好,怎么看都会一定成功,肯定辉煌,永远灿烂,但是结果往往很凄凉,他们壮志难酬、穷困潦倒、自身难保。
之所以这样,可以归纳成6个字——明于事、暗于理。只懂得做事,不懂得做人。
李纲就是这样,上面接收民兵的事怎么看怎么有利,可是整个建炎集团上层全都激烈地反对。黄、汪两大巨头出面,说招抚司成立之后,两河境内的“盗贼”更加猖獗,不如撤销这个部门。
盗贼……这两个词才是关键。
李纲、宗泽、张所、老百姓们觉得是民兵,是自己人,在建炎集团来看,除了官军本身,其余的都是不安定因素。尤其是五马山,几十万人的号召力,让赵构怎么敢接近?还以“信王”为首领,在民兵来看,大家都姓赵,直接变一家,从开始就融洽嘛。
可在赵构的心里,姓赵的人是他最烦的!
在他的一生中,他用了全部的智慧才保证了在他身边没有任何一个有直系血缘关键的赵姓男人出现。比如前面提过的两个想乘乱称帝的赵姓人,都被赵构处理了。太祖赵匡胤的子嗣赵子崧被贬窜,永世不得翻身;太宗赵光义系的宗室赵叔向被勒令交出兵权,之后被刘光世捕杀。
可惜李纲就是看不透这一点,他据理力争,一定要收编民兵,和黄潜善吵,和汪伯彦吵,向赵构不断地进言,结果张所、傅亮被撤职,他本人收到了言官的弹劾信。
张浚总结出李纲十多条罪状,注意,是罪状,弹劾他下台。
帝国未来号称最正义最坚定最大无畏的人,居然是投靠了著名的懦弱党,弹劾当时最正义最坚定最大畏的人,才起家的。
赵构挽留李纲,同时却把张所、傅亮罢免,尤其是张所,被发配岭南,不久病死。李纲看清了形势,终于主动辞职。
赵构再次挽留,可随后的罢相制里却写着李纲以个人喜怒为标准分辨是非,赏罚失当,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树立自己形象等考语。
不久之后,李纲被再三罢黜,最远一次,竟然被流放到海南岛。而伴随着这些罢黜的是一系列用辞诛心的字句,如“朋奸罔上,欺世盗名”,李纲成了像被孔夫子杀了的少正卯一样的奸邪。
很惨很郁闷是吗,相信连李纲自己都搞不懂,为什么一心为国,会这样悲剧收场?很多年以后,赵构的地位稳定了,年纪也很大了,开始喜欢回忆,他才说出了一句心理话。
——“李纲孩视朕!”
李纲把本皇帝当一个孩子看待!这里面透射出一股怨气,活灵活现地映射出当年赵构的感受。
说实话,这真的是李纲的问题。在他的心里,他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忘了,他的职责是替皇帝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以为好的,就真的是好的?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就会适合高高在上的那个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