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牧野之章》--天下霸唱--(在报纸上的专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放山( 下)

压山找到人参之后,接下来还要挖参,俗称“抬棒槌”。首先用棒槌锁锁住棒槌———两头拴着大钱的红线绳,大钱上的年号越吉利越好,红绳中间绕在人参的主茎上,两头大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宝棍和树枝上,以便防止棒槌跑掉。然后大伙跪在人参前,或搭建老爷府,以草代香,磕头拜谢山神爷老把头,再打火堆驱赶蚊虫,由把头开始挖参。

   挖棒槌是很复杂的细活儿,用手扒去棒槌周围的乱草树叶,开出盘子,用快当锯锯断棒槌周边的树根。不能用斧子砍,树根有弹性,会震坏棒槌。细树根用剪子剪断。用快当签子仔细拨除棒槌周围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清理出每根须子都要随时用原来的土掩埋以防掉水分。有时,抬一苗棒槌需要几天的时间。

   人参挖出后,要“打参包子”。揭一块新鲜的苔藓铺好,放上一些原来的土,把人参裹住,包上树皮,用树皮腰子捆好。苔藓柔软、潮湿、不易干燥,用来包裹人参,利于保鲜。

   抬出棒槌后,要“砍兆头”;继续压山发现五匹叶、六匹叶为首的成片人参也要砍兆头:就是在人参附近红松树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宝棍高的位置面向人参方向削去一块树皮,在光滑的树干左侧按帮伙人数刻横杠,右侧按抬出人参的匹数刻横杠。然后给兆头“洗脸”。所谓洗脸就是用火烧去兆头四周的松油,为了保护兆头几十年后也能看清,因此放山人往往能在许多年前的老兆头前找到人参。

   放山人自觉遵守一条重要的行规:“抬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长大留给后人。放山人更讲究互助,放山挖到人参,卖的钱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时遇到别的帮伙,就要见面有份儿。帮伙之间讲究先来后到。发现已经有人在这座山了,就赶紧转移到另外的山场。

   放山人的经历大多充满了此类传奇色彩,而且从采参专用的器具、放山场地的勘测、森林中方向辨别,到环境保护意识,不少方面都充满了科学原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打旱魃

   《鬼吹灯》第二本《龙岭迷窟》开篇就写陕西农民李春来到潘家园兜售一只绣鞋,在胡八一的攻心战术下,李春来交代了此鞋的来历,是他们村打旱魃时的战利品。

   传说旱魃本是黄帝的女儿,所以旱魃必是女性,又有旱母之称。黄帝蚩尤涿鹿大战发生地的河北保定乡间,早年前还有未出嫁的女儿如果死在家中,一定要为她们办冥婚,否则就会变成旱魃的说法。这种民间传说,不仅歧视女性,还集鬼文化和民间“求雨”文化于一身。

   在古代,天不下雨可是大事,“龙王庙”、“祭河神”、“法螺会”等民间的求雨活动各地皆有,因为降雨量的多少,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民以食为天,求雨是一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头等紧要之事。为了求雨,甚至不惜牺牲活人做供品。如果该烧的香也烧了,该拜的神也拜了,老天爷却还不下雨,人们就难免会往歪处想,于是就出现了旱魃这么个形象,它就成了不下雨的罪魁祸首,这才有“魃不离旱”之说。

   或许是因为打旱魃涉及到刨坟挖墓之事,这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相悖,所以打旱魃一事,并不像那些被官方或半官方承认的“祭龙王庙”法会那样被记诸于正史,而是更多见于乡间。有的说下葬的尸体如果发生变化,长毛什么的,就是变成了旱魃;又有的形容它是一种山神,全身皆毛,好像野人,是带来干旱的凶神;还有的说旱魃是一种绿毛小人,见之则大旱、赤地千里,它仅有两个拳头那么高,藏在棺材里,能吸尽天下之水。所以在出了旱魃的坟头,在大旱千里的时候往往是微湿的,这就更坐实了以上的说法。更有人讲曾经看见过旱魃坐于坟头,见空中有乌云密布即将下雨的迹象,即口吐白气吸尽空中水气。总之,都是要刨人家的坟头。

   刨坟头未免太过骇人听闻,所以还有替代的方法,就是在城里人来人往的重要路口,把一个下头削尖四尺来长的木桩埋在土里,上面露出个三尺左右,然后派几个壮汉轮番用木桩打上三次,最后由道士手持麻鞭打上几鞭子才算完结。但是围观人等皆认为旱魃是道士打入土中的,而非之前出力的壮汉,可见,迷信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沉香

我有个朋友家里做“沉香”生意,跟他接触多了,才知道这行当里的门道真是太深了。货源主要来自海南黎峒的沉香树,这种树的叶子有些像冬青,每当树叶发黄则结香,根据它形成过程大致可归结为四种,分别是熟结、生结、脱落、虫漏。

   一块沉香,其脂是在完全自然中因腐朽凝结聚集而成,称为熟结;因沉香树被刀斧砍伐受伤,流出膏脂凝结而成的称为生结;因木头自己腐朽后而凝结成的沉香称为脱落;因虫蛀食,其膏脂凝结而成的称为虫漏。

   不过沉香树中国已不多见,现在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还有。由于十分稀少,形成不易,古代记载的“沉”,如今有其名而无其物,目前越南的奇楠沉为最上等沉香,但数量极少。

   沉里面最上等的是“黄沉”,也叫“铁骨沉”,非常名贵。如果从土里取出的铁骨沉,带着黑泥质地坚密,并且能够沉于水中,价格则要贵上三倍。“生沉”和“飞沉”也都是上品,不过最难得的沉香还要属“鸭头绿”,那是古树被大蚂蚁营巢筑穴,蚁食石蜜树脂,遗渍香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生成的沉香,凝而见润,是上品中的上品。

   关于海南地区盛产品质上乘的沉香,古籍中很早就有记载,古人讲究薰香沐浴,享受沉浸在这种种异香氤氲中的惬意与雅致。曾被贬居海南的苏东坡就曾赞叹沉香木:“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

   宋代的时候,海南沉香由朝廷贡品逐渐成为商品,过度开采之势愈演愈烈,东西是越少越值钱,所以有“一片万钱”之说。按其结成情况不同一般可分为六类:“土沉”、“水沉”、“倒架”、“蚁沉”、“活沉”、“白木”等,开始所讲的“鸭头绿”就是蚁沉,它神秘而奇异的香味,集结着千百年天地之灵气,有的馥郁、有的幽婉、有的温醇、有的清扬,不一而同。

   据我这个朋友讲,前几年有人出售一张清代的宫廷龙床,这张床可不得了,足足使用了3吨沉香木,雕有55条活灵活现的青龙,传闻是某个太监从皇宫里偷运出来,后来由爱新觉罗的后裔收藏,辗转卖给了莆田的一位老板,如今再出售,开价5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古玩专家们认为,5亿的价格一点不多,它的实际价值应该在20亿左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灯灭不摸金

   曹操墓被盗的新闻一出,各种民间有关曹操的传说又轮番在媒体上演了一遍。其中自然有曹操当年是个大盗墓贼的故事。世人所指盗掘古冢的盗墓贼为“发丘摸金之辈”,其中所提到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二职皆出自曹操旗下,不过我的小说里除了这两个称号之外,其余的皆是杜撰虚构,小说中的“摸金校尉”与历史上的原型除了名称相同,再也没有其余的共同点。胡八一和胖子等人自称摸金校尉,但他们并非官盗,也不一定有军队的背景。在书中“摸金校尉”这个词,更多则是指一种需要遵守古老规则的技术,是一个神秘的流派,没有师徒的传承,只要掌握了“摸金”的特定技能,并且愿意遵守这些传统古老的守则,戴上了“摸金符”,就算是“摸金校尉”了。这其中最出名的一条,莫过于“灯灭不摸金”。

     灯灭不摸金是铁一般的守则,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将盗墓者的生存概率增加到最大,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通过“灯”对于古墓中吉凶祸福的判断。“灯”即是指蜡烛。

     古冢为埋棺之所,中国古代的墓葬对于“向”是很有讲究的,不论是直接灌土填埋,还是黄肠题凑(编者按:题凑是一种葬式,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的木椁墓,或是寝殿式的地宫等结构,其轮廓多是见楞见线的,都与五行生克的原则相应。摸金校尉在放置棺椁的地宫中,首先要辨明东西南北的方位,于东南角点燃蜡烛,一是古墓里面阴森漆黑,能见度非常低,角落里有支燃烧的蜡烛作为参照物,可以对身处的空间有种认知感;再者,古墓多半是全封闭式结构,空气封闭难以流通,死者的尸体腐烂分解后,都会停留在墓室内,甚至渗透到了墓墙之中,经久不散,如果没有充分的氧气,蜡烛就无法燃烧;正常燃烧着的蜡烛,至少说明地宫中的空气质量,不会使人中毒。

     东南角的蜡烛,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也有着一定的道理。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属性。其中,五行分别是指金、木、水、火、土,空间的方向也可以用五行来表示,东、西、南、北、中,各代表五行之一。东方是木,南方为火,在八门遁甲(又称奇门)中,东、南、东南这三个方位,都是凶门,蜡烛的火焰代表着“阳”,也暗示着生命,蜡烛在东南的位置熄灭,是一种大凶的预兆。摸金校尉认为这一种危险的信号,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蜡烛熄灭了,就必须从原路返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飞猿

记得以前看电视,古装剧里经常有服用“燕窝”的情节,只有大户人家才吃得起,那也不是论盆吃的,器皿很精致,顶多是一小碗。

     吃燕窝之事从元代已有,而真正受到重视,还是大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当时郑和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停泊在马来群岛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无意中发现荒在断石峭壁上的燕窝,于是命令部属采摘,洗净后用清水炖煮,用以充饥。没想到几天之后,船员个个脸色红润,中气充足,于是船队回国时带一些献给明成祖,成祖皇帝龙颜大悦,定为皇家御膳。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记载的数十种“上席菜单”中,名列首位的就是燕窝。据说乾隆下江南,每日清晨,必空腹吃冰糖燕窝粥,而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三十多道御膳菜点中,用到燕窝的就有七样,可见其珍贵。

     燕窝这东西,当然就是燕子的窝了,但这种燕子并不是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屋檐下的属于“家燕”,古时达观显贵们吃的“燕窝”,是由另一种“金丝雨燕”筑成。

     相传南方沿海有种雨燕,啄海螺为食,留下筋结为燕巢,它们可以衔巢飞过汪洋大海,疲倦了就用其漂浮在海上歇息,人们通常分季节拾取,据称服之可得上寿,但数量很少,被视为燕窝中的珍品,非常名贵,在古代是朝廷的贡品。

     这类燕窝最为集中之地是海岛中的悬岩深洞,洞口掩藏在高不可攀的峭壁上,周围是滚滚的波涛,上面是蓝天白云,那都是人之足力和绳竿难以触及的所在,身手再矫捷的人也爬不上去。有的采集者就想了个法子,蓄养善解人意的小猿猴,经过反复训练,做一个小布袋系于猿背,放出去让它爬树蹬岩,上下跳跃,剥去燕窝塞在袋中,称为“飞猿”。

     飞猿采集燕窝一般要三五天才能往返,要提前将果子糕饼给它塞在袋中,使它远出不饥。如果是蠢笨的猿猴,出去攀到燕洞中剥下几片燕窝即回,回来倾倒布袋一看,燕窝很少,倒是它在路上自己采摘的果子装了很多,而聪明的猿猴则懂得多摘燕巢,塞满布袋后速去速回,如此往返数次,轻捷不让飞鸟,采得又快又好,使主人获利丰厚。但这种通人性的“飞猿”,本身价值也高,往往要数百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只。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长得像人的怪虫

我曾听人讲过一则笔记故事,大致是说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山民来到鼓楼附近,想卖他在深山里抓到的一只虫子。

     这虫子可太奇怪了,身长仅五寸有余,形状颇为诡异,从头到腰都非常像人,两只眼小如黑豆,腰部以下则是毛茸茸的,两腿和昆虫肢体没什么区别。它平时双手紧紧握拳,如果有人用稻草撩拨,便会作势扑攫,显得十分凶恶;你要是拿东西给它吃,就能看见它嘴里的牙齿像针尖一样细。

     山民开口索价百金,可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人肯买,当时天气很热,下午这虫子就死了,围观的人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这虫子究竟是个什么,有好事的文人将此事录入笔记,推测它是古书中描述的“庆忌”。

     提起“庆忌”之名,首先是位春秋战国时代的古人,据吴王所说:“庆忌之勇名闻天下,可以力敌万夫,徒步奔跑能追上野兽,跃起来能抓住空中的飞鸟。”有句话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驷马是跑得很快的宝马良驹,连这种马也追不上庆忌,可以想象这人有多么厉害了。不过这段事迹出自内容超级八卦的《吴越春秋》,顶多能当野史来看,历史上也未必真有其人。

     另外古时候还有种名叫“庆忌”的精怪,最为接近故事原形。相传大泽干涸数百年,水还不断绝的地方,就会生有异物,虫形若人,可以效仿人的动作,是涸泽的精华。也许山民捉到的虫子,是只变化生长不全的“庆忌”。

     昆虫化人之事虽然近乎荒诞,但世上也多次发现过“人面蜘蛛”,蜘蛛背上的花纹酷似人脸。近年广东某中学里就意外抓到一只,而且还是“五官俱全”长有“头发”的昆虫(见下图1);而山东聊城发现的人面蜘蛛,其身体呈绿色,尾部酷似秦朝兵马俑,嘴巴、眉毛、眼睛、鼻子轮廓清晰(见下图2)。

     据估计,昆虫现存种类实际在五百万种左右,但分类学家们至今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种类。虫之为物,形态各异,“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歌声嘹亮的同翅目———蝉;捕食凶猛的螳螂目———螳螂;无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讨厌的虱目———体虱,蚤目———人蚤等等,不管你喜欢与否,它们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想除了酷似人形的昆虫,一定还有很多秘密隐藏在这群小小的生物身上。








[ 本帖最后由 云雾飞舞 于 2010-2-12 11:4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鹿哨

满清以骑射得天下,所以清朝中前期的皇帝都喜欢打猎,后期那几位由于朝纲败坏,大局糜烂不可收拾,多半没这份心思了,若是康熙乾隆在位之际,几乎每年都得到木兰打秋围。

     据说乾隆皇帝御前有个随从,曾是白山黑水间的猎户,除了弓箭射得准,更有一身“鹿哨”的绝技。“鹿哨”,是一种模仿野兽发声的特殊技巧,相传早年间是由采药人所发明。在深山老林里采药的人,大多善识药草物性,能够攀爬峭壁危崖,但这只是末等手艺,要想找到罕见的珍贵草药,除了胆大不要命,还得有足够的运气。运气这东西最是不可琢磨,采到千年灵芝万年山参的概率,可能比现在中彩票特等奖的概率还低,而上等采药人皆有独门秘术,“鹿哨”便是其中一项几近失传的神秘技艺。

     如果采药人会吹“鹿哨”,他就不用冒险攀爬悬崖峭壁,也不必指望那份不靠谱的运气了。因为原始森林中生存着成群结队的麋鹿,那为首的“鹿王”体形比牯牛还要壮硕,生有骨钉般的鹿角,枝杈纵横,锋利坚硬,山里的大兽见了它也得避让三分。它生性奇淫,每逢春末夏初,它都要在一天之内,先后同百余头母鹿交配,最后精尽垂死,卧倒在地呦呦长鸣。这种鹿鸣相当于一个求救信号,深山里的母鹿听到之后,便会立刻衔着灵芝赶来,别看采药的人苦苦寻觅不到“千年灵芝”。深山老林里的鹿群却总能找着,等那鹿王吞下灵芝,用不了多少时间,它就又能腾奔蹿跃恢复如初了。由此可见千年灵芝神异奇妙之处,谁能找到这么一株,就能换来一世富贵。

     那些擅长“哨鹿”的猎户,便掐算着时日,比鹿王交配早一天两天进山,事先做好伪装,在头上戴顶鹿角帽,穿一件鹿皮袄,怀中裹根铁棒,躲到森林中模仿鹿鸣,引得母鹿衔来灵芝,然后打闷棍放倒母鹿,剥皮刮肉再取走灵芝草。不过学这种声音得有天赋,一万个人里未必有一个人能够模仿得出。

     倘若不走运,撞上凶猛无比的鹿王,拿弓箭土铳也未必对付得了,就得拼命逃向林木茂密之处,因为鹿角最怕密林,倘若被藤萝枝杈缠住动弹不得,它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祭红

前两天到一个朋友家做客,我们认识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亲自登门拜访过,毕竟现在都不太好意思上门打扰,有事情或搞个聚会到饭店就好了,简单而且方便。这次去他家不单单是为了认门,更重要的是看看他的宝贝。

     这位朋友酷爱传统文化,京剧、京胡、瓷器等,特别是瓷器更是他的钟爱,没事的时候我们都会聊聊这方面的鉴赏以及历史,虽然我不太懂行,但也乐在其中。他有自己的一个书房,屋子里陈设得很雅致,一面墙都展示着瓷器,而且展示柜也是古典家具,泡上一壶茶,听着淡淡的古筝演奏,气氛好极了。

     在众多青花瓷器中,我看到了几个不一样的瓷器,是红色的,按照玩瓷器的行话来说就是红釉瓷器,他简单地给我介绍了一下。红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末年,当时红釉瓷器本身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个偶然所得。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时期,蒙古族尚蓝尚白,所以才有了大名鼎鼎的青花瓷。当时在烧制瓷器的时候,因为偶然间釉中铜元素的比例增加,使得烧出的瓷器釉色呈黑红色,这一现象被蒙古人发现了,然后开始有意在釉中加入了铜,使釉色呈红色。到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的烧制日趋成熟,尤其到了宣德时期,红釉瓷器达到了巅峰。但奇怪的是宣德以后,红釉瓷器就迅速地减少,以致销声匿迹了,其原因还不得而知。总之,在明代后200多年里,极少能见到红釉瓷器。到了清代康熙时期,由于国力的强大,开始复烧红釉瓷器,康熙时期的红釉瓷器实际上仿制宣德时期的红釉,但出窑后的效果和宣德红釉不一样。这一时期的品种有: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

     颜色釉瓷器历来是瓷器的小品种,即使在国力强盛的康熙时期也是如此。明清两朝,青花瓷才是瓷器里的霸主,颜色釉只有在国力强盛时期才能烧制,比如:元代、永宣时期、康乾盛世以及当代。因为颜色釉,尤其是红釉瓷器的报废率太高,所以制作成本太高。即使在今天也不能保证一窑之内不出烧坏的。

     我随手拿起了一个红釉瓷器,其红恰似鲜血,他指着这个红釉瓷器对我说:“知道么,这种红就叫霁红,有野史记载这种霁红也称祭红,顾名思义是专为祭祀烧制,因为在窑中发现了人的骨头。所以,有个传说,这种祭红需要用处女的鲜血,再加上特定的温度才可以烧制而成,故此有一股阴气。”听后我打了一个寒颤马上放下,他却笑了笑:“这只是个传说 ,并无实践验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潘家园(上)

《鬼吹灯》胡八一和王胖子走上摸金之路,皆因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遇到大金牙,后来胡八一和胖子也在潘家园落了脚,做起了生意,可以说潘家园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八十年代初期,而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个市场的,这个情节是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演义化了的。

     真实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北京三环路的东南角,其雏形起源于1992年上半年。当时一些当地下岗职工,在现址西南马路边的坡上摆摊,把家里的旧家具、旧电器等旧货拿来卖。几个摊,几十个摊,市场就慢慢形成了,并正式定名为潘家园旧货市场。

     定名“旧货市场”明显是经过考虑的,“古玩”、“文物”太惹眼,“工艺品”又不说明问题,“旧货”的涵义就宽泛多了,各种古玩行的杂项都可以囊括其中,而且现在已经不再局限于此,就连“文革”时期的一些时代产物,以及各种民族工艺品也都有人经营。现如今您就看吧,像什么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佛教信物、“文革”遗物、毛(百度)主(伟大)席像章、革命样板戏的海报、各种连环画小人书、明清或现代名人的真假字画,历代的陶器、各种真伪的古玉、造假的青铜器、古旧钟表老首饰、五花八门的各种旧货,足以把人看得眼花缭乱。

     如今老外们来北京,除了登长城、吃烤鸭之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逛一逛潘家园旧货市场,各国来京的洋人喜欢来淘宝,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

     大金牙什么玩意儿都倒腾,做的是“杂项”,并不局限于金石玉器,他称自己的生意为“古玩行”。这个行当里,行话术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手段,从介绍、点评、讨价还价、买卖成交,都有着自成一体的用语套口。如果连这些都不明白,就别指望能在潘家园混出名堂来。

     除了这些行话切口,还有许多规矩讲究。例如买卖双方要交易一件明器,得先让人看看货啊,于是卖方就要把明器拿出来;但是您别着急,明器不能过手,不能直接递到想看货的人手中,必须先由卖方自己将明器摆在桌子上,这时候想看货的买家才能伸手从桌上拿起来观看。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东西掉地上损坏了,可以分清楚是谁的责任,尤其是瓷器、玉器,千万不能直接过手。倒卖古董的港商明叔和大金牙都是古玩行的人,所以都知道这规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7: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霸唱专栏 牧野之章】: 潘家园(下)

  像这些都是约定俗成,是不成文的规定,比起这些行规,更专业的是术语,要是外行听起来,简直就像听天书似的。比如翡翠叫“绿头”,玉器叫“石头”,字画叫“纸片”,复制品叫“下蛋”,卖给外国人叫“洋庄”,卖给国内的叫“本庄”,换东西叫“打仗”,收到了好东西叫“吃仙丹”,做第一笔生意叫“开冲”,到外地收古玩叫“铲地皮”,仿制品做得不高明叫“判眼”,诸如此类,说都说不过来,简直可以出一本字典了。

     刚刚讲的那些,都是行家与行家交易时说的,如果碰上不懂这些行话的买主,那就是菜头。如果菜头要问的话也都有很圆滑的套话应付。若是问这件东西是哪个朝代的,他就会告诉你这是“明式”,而不说是明朝;问货从哪来的,标准答(百度和谐)案是山西侯马,潘家园中的假货一般都是这种说词。

     古玩行里的行话术语,也是由清末那个时代产生的,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古老的行话已不再适用,便逐渐被淘汰出去,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大多都是近代产生的新术语,同以前的行话比起来,有很大差异。

     比如行话中同样一个名词和动词,在不同的年代或者不同的区域,或许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称外出收古玩的为“铲地皮”,也有的称他们为“游击队”,假货还叫做“高老八”或者“高八爷”,而且为了避免露白(白是钱财的意思)被别人眼红盯上,在说价格的时候,都是百分之一,说一块钱,实际上就是一百块钱,一百元即是一万元。

     现在总有专家给古玩鉴定价值,其实古玩的价值是很难说的,有市无价或者有价无市的情况很普遍。一件东西,卖家说值多少钱不行,没人买它就不值钱,只有在买家认可的前提下,它才有这个价值。而且古玩真伪难辨,作假的实在是太多了,就连专家也可能有看走眼的情况,京派语言通常叫做“懵买懵卖”,说白了,就是隔着口袋买猫。

     总之潘家园旧货市场,就是这样一个给买卖双方施展眼力、财力和魄力,斗智、斗口、斗心理,极富戏剧色彩的自由市场,就在这个市场中,发生过许多听起来十分传奇的故事,也有许多珍品由此得以浮出水面,有空的话去这里逛一逛,说不定会捡个漏,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也许就让您给赶上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1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