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6 23: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军猛攻沈阳的同一天,驻长春的步兵第4联队开始奉命进攻长春。
现在大家都明着来了,也不算偷袭,而且长春的东北守军不仅人数占有优势,武器也一级棒——列队野炮都有长长的好几排。
不过真打起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日军的战术是各个击破,先打抱着一堆大炮睡大觉的炮兵,结果以伤亡很小的代价就把这帮人给赶跑了。
火力最猛的都跑了,其它各支部队也是跑路的路跑,缴械的缴械,总之是菜的不能想像。
只用了一天时间,长春也落入敌手。
吉林省的重镇还剩下一个吉林市,这是吉林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但吉林市是不用打的。
不用打的意思,是日本人只要坐在家里等人献宝就可以了。
献宝的人叫熙洽。
你一定看出这姓氏有点古怪。没错,这不是汉人的姓。
熙洽是满族人,还是皇族,NN年前是属于格格阿哥一类的人物。
他现在是吉林主帅。
原来的吉林主帅不是他,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好人”张作相。
对于张学良治下的东北将帅,有一个现象我们现在应该非常熟悉,那就是主帅通常都不在岗。
不过可别冤枉了张老,他可不是跑哪里找乐子去了。人家是正正经经到锦州西郊给父亲办丧事去的。
说起来,这位张老也真够窝囊的。以前大家等他接帅印吧,正好要去给老妈服丧,这回让他负将责吧,偏巧老爸又倒下去了。
张作相不在,他的吉林省主席一职便由过气的满清阿哥熙洽代理。
熙阿哥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与日军第2师团(仙台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陆大第21期)有师生关系。
这个多门二郎还是有点牛皮可以吹吹的,因为他不仅做过士官学校的教官,还曾经是陆军大学的校长。
“九一八”时的陆大新锐们虽然志比天高,但当参谋还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这倒不全是能力问题,主要还是得熬——熬资历。
比如说本庄繁,陆大19期的,日俄战争时代的毕业生,人家就做到司令了。
但熬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如果你既无时间,又无耐心,那就只好像石原板垣们那样铤而走险一把了。
这个时候,同中原大战前后,能替蒋校长独挡一面的大多是黄埔教官一样,唱大戏主要还是靠多门校长这样的老戏骨。
按理说,这师生归师生,钢刀归钢刀。可熙洽不,他一枪未放,就以中国学生的身份去拜见他的日本老师了。
日军也就高高兴兴、不费一枪一弹地开进了吉林。
至此,锦州以北、除黑龙江以外的东北全境尽陷敌手。
“九一八”事变的当晚,老蒋还在江西湖口的军舰上,对东北的突发事件毫不知情。第二天中午下舰后,他才接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得知出事了。
但上海的消息,又是从东京消息转引过来的。上面只说东北军破坏了南满铁路,其它不详,所以这位国民政府主席并不知道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他当时只是就事论事地赶紧给张学良发了个电报,除询问详情外,还让他做好对外宣传,尤其是要辟谣。
那意思就是,哪怕破路这件事真是你干的,也打死不能承认。
等收到张学良复电,老蒋才知道东北的那档子事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范围。
和老蒋一样,日本内阁首相若榇对“九一八”事变也感到十分吃惊。
这天早上,他接到了陆军大臣南次郎打来的电话。
南次郎向他报告了一个足以令他头皮发胀的消息:昨天晚上,关东军与中国的东北军打了起来,目前已占领了沈阳。
按照关东军提供的情况,是东北军先动的手。
若榇知道事态严重,立即召开临时内阁会议,确定了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并要求南次郎向关东军下达相关指示。
南次郎以陆军省的名义发了一通指示,责令关东军立即停止进军。
没人理他。
(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