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9-6 1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王氏貌美不貌美,反正她的容颜、她个人的意愿,并不重要,她的身份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她在天平上测量其分量的关键。然而王保保始终不降,可惜天妒英才,他没有实现复兴大元的梦想,就在洪武八年病死了(所以不要轻易说梦,因为梦最容易醒的,尤其是美梦)。
而恰恰在洪武八年,由朱元璋做主,又为秦王另册了一位王妃。可老二媳妇王氏还没死哩!一王二妃(一正妃,一次妃),这是诸王中的特例(亲王的妾只可称“夫人”,不可称妃,两个妃则相当于两个老婆,差不多等于元代的第一、第二皇后,皆为后也)。
大约朱元璋觉得硬要秦王接受一桩政治婚姻,对不起他。现如今王保保已死,其部众亦分崩离析,再也构不成对明朝北边的严重威胁,王氏的利用价值也消失了,所以朱元璋转而与邓愈结了亲家,给秦王另找了一个他喜欢的妻子。
果然,秦王从此只宠爱次妃邓氏,而把讨厌鬼王氏彻底打入冷宫,每日粗茶淡饭,悲苦捱日。
对于秦王的这点家事,朱元璋早有所知,他还替王氏出过头咧!奇怪吧?
在御祭秦王的哀文中,最末一条说:
“偏妃邓氏,因妒忌被责,自缢身死。自此之后,再三省谕,以礼相待正妃王氏。不听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宫中”。
邓氏是追封宁河王邓愈之女,算一位王府的小姐——如今的“王府”里住的,是自吹而来的江湖“大师”,真是悲哀,中国的词汇怎么跟物价一样天天贬值呢?我称邓氏为“小姐”,希望她穿越来看网贴时,不要以为我在侮辱她。
邓愈生前,率军打过王保保,这两位战场上的敌人,各自的妹妹与女儿,共侍一夫,难怪她们要不合,在宫中开起战来呢。而公公本来对王氏不公平,给她无端地树了一个对手,后来见秦王做事无法无天,转而偏袒孤弱的王氏,动辄训责邓氏(朱元璋的训斥是极可怕的,可见下文),邓氏害怕,就上吊死了。
瞧,朱元璋又占了一项世界第一:他竟然吓死了两位儿媳和一个儿子,即秦王偏妃邓氏和潭王夫妇。这本事是任何混江湖的“大师”吹都吹不来的,近日正火的一位大师,只能通过电话威胁人不得好死,可人家不仅不死,反而大爆其内幕;他乃自曝绝杀技,原来也要隔几十米才能把人戳死,而朱前辈几句话,就把人吓得乖乖自己挂起来。所以吹牛和编故事,总不如历史的真实更震撼人心。
大概秦王恨他爸爸夺其所爱,激起逆反心理,愈发不听父皇的话,他不敢和父皇当面锣对面鼓,于是硬下心来,死活不理正妃王氏了。
而不幸的王氏在冷宫中幽囚20余年,待到秦王身死,她赴阴间的路也铺好了,被迫为不爱她的夫君殉葬。秦王朱樉谥“愍”,称秦愍王,王妃的谥多一字,为“愍烈”。这个“烈”可不好当的,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据说,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中元朝郡主赵敏的原型,就是王保保的妹妹。不知老先生怎么说,我希望是真的,因为我们无法回到明代去解救她,只好希望她可以换一个身份,活得精彩美艳!
秦王虽然死了,朱元璋还有好多的话要讲,“记事”没法写了,他便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写进谕祭秦王的祝文里。这篇奇异文字,正史不载,全文开载于《太祖皇帝钦录》里。最初发现此件的俞平伯先生,看过这篇祭文,顿觉有大开眼界之感。他在《记在清宫所见朱元璋的谕旨》一文中特别提到:
“那篇《祭秦王文》,是很有趣的文字。祭文我见得很多,无非痛悼赞美不休,真真是‘肉麻当有趣’。至于把它们做得和檄文一般的,你们见过吗?我想你们还没有见呢。《祭秦王文》就是那么一篇妙文。开首说了一段,我记不大真了,总是说:‘你的死是自作自受的。我列举你的罪过,你试听咱!’下面便一条一条的指斥着。每一条首,那标着‘一字’,乍然一看,简直不多不少是一篇檄文。而且全文异常的冗长,更足见朱元璋的令郎是死有余辜的了。”
此祭文果然是古今独见的一篇奇文,一共28条,都在说二郎秦王的失德和荒恣。
这位秦王行事的确是荒唐(据朱元璋说,许多恶行是秦王与邓妃二人一起做的),他在宫中闲来无事,将妇女厚粉涂面,胭脂画一血盆大口,口角直接耳垂,然后令她两手擎纸旗二面,在宫中飞舞奔走;又将宫人以墨涂面,用大紫茄子二枚,挂在耳朵上,令两人肩扛了,在殿庭间盘旋,以此取乐。
这是“荒荡无礼”之事,还有残毒之事,秦王性情暴烈,经常对宫人施以非刑,有割去舌头的,有将身子绑缚了埋在深雪内冻死的,有绑在树上活活饿死的,有用火烧死的……让宫中老幼,无不胆战心惊,不知哪天就丢了性命。
于是有老妇三人,暗地里在樱桃煎中下毒,结果威武的秦王,“不移刻而死”。
秦王死于樱桃煎的事,应该是在审讯秦府宫人时供出来的。案件的审理情况不明,但可以想见,朱元璋为了替儿子报仇,将如何地施虐了。严刑之下,什么样的口供得不到?他说儿子死于下毒,那一定是死于下毒了,至于毒药下在樱桃煎里,还是葡萄干里,就随受刑者发疯时乱咬胡扯了。
朱元璋替王氏打抱不平,并非真的怜惜这个女子,他不过是认为,由于秦王宫中无主,因而宫禁不严,群小放肆,而王的饮食起居,无人关防计较,才遭到被人谋害的恶果。虽然祭文说,将秦王以公爵之礼下葬,“俾尔受罪于冥冥,以泄神人之怒”,其实是自泄其怒。在28条“檄文”中,就有5条提到他“听信偏妃邓氏”或“听信偏妃邓氏拨置”。其中一条说,一次秦王与邓氏在花园台上同坐,令宫人卷衣至膝上,于礓礤(音姜擦,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斜面为锯齿形)上跪行,这多痛啊!行到一半时,宫人忍不住膝痛,跌倒滚下,逗得王爷与王妃哈哈大笑,连说打得好筋斗,以此为笑乐。
其他许多都属于这类日常行事,皆为朱元璋所掌握,可见他在儿子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随时报告,他一笔一笔账都记着,死了也要一起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