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3 21:50:32

接上(1)
  
  刚当上皇帝的朱由崧是很开心的,他实在没法不开心,他不仅结束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还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碰撞,摇身一变成了万乘之尊。说实话,此时他的心情,不会比李自成刚进北京那会儿平静多少。
  
  从洛阳到卫辉,再从卫辉到淮安,他曾无数次抱怨过这个乱世,却没有想到乱世也有乱世的好处。至少在乱世里,皇帝也能白捡。
  
  从表面来看,朱由崧能够当上监国乃至皇帝,多亏了马士英和四大天王的鼎力相助。现在登基了,本应该大肆报答一下,这也是很多史书的说法,说朱由崧当上皇帝之后,是怎么样迫不及待的酬谢马士英,两人如何投缘,如何一见如故,总之一双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
  
  如果我告诉你,朱由崧,哦不,弘光帝,最喜欢最欣赏的大臣并不是马士英,你信我吗?
  
  你不信我不要紧,你总该信马士英,他曾经亲口跟人抱怨过,弘光帝一开始对自己并不信赖,作为当事人,他对这种事情没必要说谎,何况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那这个人是谁呢?难道是史可法吗?
  
  当然不会,要知道史阁部当初不仅坚决反对立朱由崧,还举出了“七不可”。朱由崧再没心没肺,也不可能对史可法完全信赖。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内阁中的第三个人——高弘图。
  
  高弘图,字研文,山东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他的名字十分气派,姓高,本身就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配上弘图二字,怎么看都是个有为青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高弘图中进士中的早,人品不错,按说应该官运亨通,但他偏偏升迁很慢。
  
  和大多数山东人一样,他性格直爽,好提意见,尤其对时政评论十分热衷,总是上书告诉皇帝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皇帝懒得搭理他,就一封接一封的上,直到您改了为止。您不改也行,罢了高某的官就成。
  
  其实规劝皇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弘图兄实在是既有弘才,又兼具大图,规劝来规劝去,连魏公公也一起规劝了,这就是自找麻烦了。不过魏公公忽然发挥失常,竟然没太为难他,直接罢官回家了事。
  
  因为是得罪魏公公被罢的官,所以崇祯很欣赏他,即位后立刻召他回来,五年之内连升了好几级。照理说,弘图兄应该吸取教训,低调做人,毕竟岁数一大把了,平平安安才是真。
  
  但有一次皇帝刚给他升了官,他就因为不屑于和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臣共事,连上七道奏疏,要求致仕。
  
  崇祯是个爽快人,大笔一挥就给批了。爱卿这么想走,朕满足你的愿望。
  
  走了就别回来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6 00:12:10

接上(1)
  
  就这样,高弘图又一次离开朝廷,这时他已年近半百,估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他拎着行李,黯然回到胶州老家,之后的十年,写写字、看看海,日子看似不错,内心的苦楚却只有他自己知道,心中的“弘图”变成镜花水月,他终于明白什么叫意冷心灰。
  
  直到崇祯十六年,帝国已遍地狼烟、千疮百孔。一道圣旨飘至寂静的胶州湾,落到六十一岁的高弘图手里。
  
  圣旨毫不含糊,着令高弘图即刻启程赴任,等待他的职位是南京兵部右侍郎。
  
  高弘图更不含糊,接到命令立刻收拾行李,并告诉家里人,你们慢慢收拾,家里打点好了再走不迟;我得先走一步,工作不能等。
  
  老骥伏枥,纵然百转千回,依旧志在千里。
  
  在南京兵部,他遇见了顶头上司、兵部尚书史可法,虽然年龄差距比较大(史可法小他近二十岁),好在两人都以清若自律,倒也合拍。但不久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高大爷一点都不知兵,让他在兵部干活,实在勉为其难。史可法年轻时,至少还跟卢象升剿过匪,高大爷就不成了,搞后勤、提意见是好手,但隔行如隔山,打仗就是门外汉了。
  
  正巧南京户部缺个尚书,皇帝一寻思,高大爷的资历够老、人品够好,就他吧。
  
  一辈子不走正点的高大爷终于幸运了一回,因为他任职的地方是陪都南京。之所以说他幸运是因为,几个月之后北京就陷落了,皇帝身死国灭,下场十分凄惨。就高大爷那性子,若是在北京,不自杀就怪了。
  
  高大爷引起朱由崧的注意,开始于对朝中大臣的任命。纵观弘光一朝,党争伴随始终,而党争起自新政府组建之时。
  
  史可法是内阁首辅,按照他的想法,尽量让“清流”居于多数。“清流”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意思是水的源头被污染,再去要求流水清澈太难了。
  
  在整个封建时代,“清流”指的是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而在明末,又特指以东林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复社”人士。他们志向高洁,以清流自居。
  
  想把“复社”说清楚,一句两句是办不到的,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表面上以文会友,实际上进行政治斗争的团体。当然这个团体比较有追求,对成员的身份要求极高,一般人根本进不来。圈内人才济济,比较著名的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
  
  看到这些人的名字,大概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了。
  
  作为“清流”在朝中的领袖,史可法确实短暂的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姜曰广成功当选大学士,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吕大器任吏部左侍郎。不要小看这些任命,控制了内阁和有人事任免的吏部,还愁朝里不是“清流”的天下吗?
  
  既然朝中的重要官职都由清流人士担任,那弘光最喜欢的高大学士到底是不是“清流”呢?虽然并没有迹象表明他是“清流”,但考虑到高大爷的操行,也不太可能和马士英、四大天王做朋友。
  
  和急赤掰脸的清流人士相比,高弘图很温和,虽然他看不起追名逐利的马士英和专横跋扈的四大天王,但他也不会因此加入党派斗争。
  
  他今年已经六十一岁,当初那个二十七岁的青年进士已经垂垂老矣,蹉跎了太多的岁月,如今他只想踏踏实实的干点事情,也算不负平生所学。
  
  不过高大爷很快便发现,即使想安安静静的干点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6 23:16:25

(2)赶走史阁部
  
  当初册立新皇帝时,马士英的想法无非是想借着这件事,跻身新政府的内阁,和史可法平起平坐。但清流们认为,马士英是地方高官没错,但终究属于“地方”一级,没有资格参与中央的决策,更何况是册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于是马士英被残忍的排除在外。
  
  这使马士英深感失落,转而去求助四大天王,最终成就了朱由崧。
  
  这次不愉快的经历使马士英感到无地自容,他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清流们都不会和四大天王一样,和自己成为盟友。在清流们眼里,自己注定是条臭水沟。
  
  现在新皇上登基,自己的政治地位上升,但这些以名节自励的书生,占据了内阁和吏部的主要职位,都御史的位置也给了老牌清流人士刘宗周。他们的社会声望极好、呼声很高,大家都认为让这些人担任要职,能为新朝廷带来振奋的新气象。
  
  马士英知道,如果想独掌大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鄙视自己的家伙逐出朝廷。最先要滚的当然是史可法!这话说起来不难,操作起来却很难。史可法是内阁首辅,不仅有地位还有声望,就连殉国的崇祯皇帝都对他赞许有加,赶走他有那么容易吗?
  
  在马士英看来,所谓困难简直不值得一提。因为他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现任皇帝朱由崧。
  
  你史可法再有人望,能大过皇上吗?先帝欣赏你没错,可他已经死了,现在的皇上是朱由崧。我老马拼了老命,才把朱由崧从破落户打造成皇上,难道他不应该给我更大的回报吗?
  
  想到这,马士英满心欢喜的跑去找弘光帝,希望他能支持自己的想法,赶走这些讨厌的家伙。然而皇上的表现却让老马深感失望。
  
  弘光首先肯定了老马的成绩,接着和颜悦色的安慰了一阵,说我信任你啊老马,老马你好好干啊。老马听了也倍感振奋,只等着皇帝表态。但皇帝说完这些就没下文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人了。搞得马士英立在殿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皇上你啥意思啊?
  
  其实皇上啥意思也没有,因为他压根就不想掺和这事儿。这么多年颠沛流离,他深知生活的不容易,因缘际会当了皇帝,好不容易过几天舒服日子,别再没事儿找事儿了。至于朝廷的事,爱卿顺其自然吧。
  
  马士英的想法没错,皇上的确不喜欢史可法,史可法把自己说的那么不堪,喜欢他才怪。不喜欢他,少见他就得了,瞎折腾啥?弘光虽然不通政事,却也不是傻子,他知道房子刚建起来,不能瞎倒腾。
  
  皇帝的态度使马士英比较愤怒 ,这个小狼崽子,我老马拼了命保你,现在你作甩手掌柜?
  
  愤怒归愤怒,你还能把他怎么样?
  
  马士英不是个容易放弃的人,更何况他向来很自信,尤其对自己的社交水平更是胸有成竹。
  
  为了达到目的,他跑去找了太监韩赞周。
  
  皇上都不上心的事儿,你跑去找个太监有个屁用啊?
  
  老马在官场打滚多年,绝不会做无用功。他去找韩太监,实在是由于韩太监的身份非常特殊,特殊到连史阁部都不能无视他的存在。
  
  韩赞周,时任南京镇守太监。
  
  自朱棣迁都北京,南京的政治影响大大下降,但作为陪都,仍有三大势力不能忽视。
  
  其一:南京兵部尚书;其二:南京世袭勋贵;其三:南京镇守太监。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6 23:17:47

接上(2)
  
  也就是说,马士英要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须要搞定这三大势力。
  
  令老马欲哭无泪的是,此时掌管南京兵部的是史可法。
  
  朱由崧就任监国之后,拜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除此之外,老史仍旧掌管着兵部的大小事宜。任马士英再自信,他也不会去争取史可法,难不成要对史可法讲,我今天来的目的,是想赶走你和你的同志。
  
  只要马士英精神正常,绝不会干这事儿。既然兵部尚书没法搞定,争取另外两大势力也成。到时候少数服从多数,不走也得走。
  
  至于南京世袭勋贵,由于马士英善于交际,大家又是利益共同体,所以关系很铁、感情很深,不需要额外促进。
  
  这样一来,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无论他倒向哪边,都是二比一的比例,人少的一方肯定要输。
  
  韩赞周的确是应该争取的力量,可马士英凭什么认为,韩太监一定能够站在自己这边呢?他了解韩太监吗?就不怕他给自己难堪吗?
  
  所谓老马识途,老马的自信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原来韩赞周有个朋友叫阮大铖,这位阮大铖考进士时就和马士英相识,据说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阮大铖还曾经举荐马士英代替自己出任官职,对此马士英感激涕零,对灯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报答阮同学。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善于搞关系的马士英认定,朋友的朋友,一定是自己的朋友。于是他满怀信心的拜见了韩太监。
  
  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们大多是操着不男不女的语调、且心理极其变态的家伙。事实上,韩赞周说话的口气也确实似女非男,而不同的是,这位太监不仅心理健康,甚至还很有文化,且处事有方,实在是太监队伍中的翘楚。
  
  在韩赞周那里,马士英受到了热情款待,但韩太监随后的态度,却令老马深感意外。
  
  韩太监似乎和皇上商量好了一样,对马士英提及的问题,不表态不评论,只顾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似乎很有兴致。见此情形,马士英却没兴致再吃下去了,只好起身告辞。
  
  从韩太监那里出来,老马非常沮丧,这些人都什么意思啊?想争取个人怎么这么难呢?我真的那么不堪,连个太监都耻于与我为伍?他能和阮大铖做朋友,为何就不能跟我统一战线?
  
  争取韩太监之所以失败,实在是因为马士英只顾盲目寻求支持,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韩赞周为何与阮大铖私交甚好。
  
  阮大铖这个人,实在令人称奇,他很聪明,惯于见风使舵,是个东林和阉党的双料间谍,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他。他为官不成功,却很有才华,擅长写诗作词。
  
  韩赞周和阮大铖是朋友没错,可他还有一个朋友叫史可法。而对于这两个朋友,韩太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喜欢与阮大铖交往,是因为欣赏阮大铖的诗词作品,仅此而已。他喜欢与史可法交往,是因为他由衷地敬佩史可法的人格和理想。
  
  这样一来,就算马士英是明代的梅兰芳,也没戏唱了。
  
  从老马目前的战绩来看,别说搞走史阁部,就算想赶走配角高大爷,也是万万办不到的。
  
  然而这件令马士英颇为头痛的麻烦事儿,却很快迎刃而解。给他帮忙的人,是高杰高大将军。
  
  马士英和高杰在定策的问题上,是铁杆儿盟友没错,然而单就这件事来说,高杰还真没想帮他。换句话说,高将军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同时,顺道帮了马同志一把。
  
  虽然高大将军不认识雷锋叔叔,但就这件事情来说,他绝对算得上是学雷锋行为了。
  
  雷锋式的结果,却未以雷锋式的风格展开。事实上,开端比较粗暴。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8 00:30:32

接上(2)
  
  
  话说朝廷给四大天王封了侯,还分了钱。该给的给了,不该给的,咬咬牙也给了,这么宠着你们,为的是什么?还不是盼着你们给朝廷好好守着防区。
  
  好处拿到手,防区也分好了,只等着开工了。四大天王没啥大文化,但不开工就没效益这点道理,他们还是懂的,所以大家没说废话,陆陆续续的开拔,前往驻防地。
  
  一路上,倒也相安无事,尤其是高杰,表现十分良好。
  
  前面我们说过,高杰被分配到了徐州,这位兄弟接到命令,二话没说,立刻带领队伍开拔,走的比兔子还快,看是打算日夜兼程赶去徐州。以高将军的性格,如此识大体顾大局,也算难能可贵。
  
  看来这次,真是打算做好青年了。
  
  可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怪就怪在高将军走错了路——他没直接去徐州,中途拐去扬州了。
  
  徐州在南京的西北,而扬州在南京的东面,正常来说,怎么走也走不到扬州去,当然旅游除外。高将军如此绕路,排除脑子不正常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他是故意的。
  
  扬州太美了,太富了,要是能把家安在这,真是太perfect了。
  
  在当时,扬州并不是四大天王的势力范围,它位于南京城的东侧,史可法知道,李自成和满清不会打海上过来,所以它的战略位置没有徐州、淮南那样重要,划分四镇时自然没必要划进去。据说四镇的势力范围分出来之后,扬州官民长舒了一口气,心想扬州终于躲过一劫。
  
  但是很遗憾,现在高将军看上扬州了。这一劫能不能躲过去,就很难说了。
  
  高将军这人霸气,但凡他看上的东西,能偷就偷(如邢氏),偷不来就抢。扬州不同于女人,没法偷,那就只能抢了。不过他聪明,知道以自己现在的身份不能明抢,于是他决定耍一个手段,派出使者传话:由于长途行军不便携带家属,要求进入扬州安置家眷,方能前往徐州。
  
  高将军虽然长的帅,无奈名声太差,上到扬州知府,下到光屁股的娃娃,都预见到让高将军把家安在扬州是什么样的结果。那几乎意味着,高将军有家了,咱们就都没家了。
  
  所以对于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扬州官民表示,扬州庙小,容不下高将军这么大的佛,请您另择家园吧。在哪都行,别在扬州就好。
  
  高大将军出离的愤怒了,心想老子走南闯北,哪能败在小老百姓手里?于是他带领部队准备强行进入扬州。但扬州城里的百姓比较有种,高将军的所作所为,着实惹恼了他们,于是大家发动起来,家家户户齐上阵,大人放炮,小童添弹,发誓不让高将军踏进扬州一步。
  
  由于扬州人民同仇敌忾,走南闯北的高将军,死攻活攻居然没进去,只能望城兴叹,状况十分不堪,当然这是某些史书的说法。真实的情形应该是,高杰没动真格的,他只想把家安在扬州而已,并不想造反。不然以他的部队,收拾个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
  
  高杰在扬州欺负百姓的事,南京起初还不知道,最先知道这个消息的,是刘泽清。
  
  此时刘泽清率领部队,刚刚抵达淮安。听到这个消息,刘将军顿时来了精神,他不顾旅途疲惫,严厉谴责了高杰的违法乱纪行为,并专程致信扬州知府,表达自己对扬州人民的深切慰问和严重关切。
  
  每当看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激动的泪水,心想连刘将军这样的人,竟然也有如此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操,心中不免感慨万千。然而,希望您不要像我一样天真,以为刘将军发挥失常,忽然立地成佛变成善男信女。
  
  刘将军的表现很感人,动机却一点也不感人。
  
  他愤怒是因为他觉得,你高杰有什么资格把家安在扬州,要去大家一起去,凭什么你一个人吃独食?
  
  谜底揭开了,刘泽清愤怒的原因,是得了红眼病。
  
  在某种情况下,红眼病属于心病的一种。然心病终须心药医,刘泽清很快找到了这剂心药——那就是把高杰在扬州为非作歹的劣迹,整理成册,上报南京!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8 22:10:54

接上(2)
  
  以刘泽清将军的习惯,但凡有一点显示自己文采的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如此重要的折子,自然要精雕玉琢一番。在奏疏上落下最后一个字时,刘将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命人快马加鞭发往南京。弹劾高杰尚在其次,让文武大臣看看自己的文采才是正经事。
  
  折子很快到了南京!
  
  史可法看到这封奏疏时,马上意识到,武将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协调,否则会危害到国家;
  
  马士英看到这封奏疏时,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值得利用的机会,可以撵走史可法。
  
  纵然都是精英,无奈人品差距太大。
  
  其实无论史可法、还是马士英都清楚的知道,当务之急是治好刘泽清的红眼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啥都不影响。可问题在于,史可法将帝国的利益摆在首位,而马士英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差距。
  
  马士英要利用这封奏疏,来达到自己赶走史可法的目的。他比史可法的厉害之处在于,史可法有敏感的政治嗅觉,能够意识到潜在的危机;而他的座右铭则是:没有危机不要紧,创造危机也要上!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存在矛盾就需要化解,以四大天王那性子,没个人去和稀泥早晚得打起来,那谁去最合适呢?论德高望重,非史阁部莫属!
  
  需要强调一下,这是马士英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也知道事情没那么容易,首先史可法没义务听自己的;其次,要让皇帝相信矛盾真的有那么尖锐,他才会派人去。不然凭弘光那个蜗牛性子,不理不睬也不意外。
  
  没有危机?不怕,不怕,我来制造危机,不信你不着急。
  
  马士英暗地里通知刘泽清,要他再上一道折子,中心思想是渲染恐怖气氛,告诉中央赶紧派人过来协调矛盾,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马士英认为,有了这道折子,自己才好从中运作,借机把史可法推到风口浪尖上去。对此刘将军欣然允命,既能搞倒高杰,又能再次炫耀自己的文采,何乐不为?
  
  
  马士英在南京望眼欲穿,盼着刘泽清的第二道折子,结果却盼来了另外一个人的折子。
  
  这份折子来自黄得功。
  
  黄得功与高杰素来不睦,梁子结的很深,高杰围扬州这事儿,他自然不肯放过。脑子一热,一道折子就到了南京,当然由于没有刘将军有文化,更没有炫耀文采的特殊嗜好,所以他的奏疏是由幕僚代写的。
  
  谁写的不要紧,关键在于能不能整事儿。
  
  看了黄得功的奏疏之后,朝中的大臣和皇帝都相信,必须有一个人去协调四镇之间的矛盾。紧接着,一种呼声在朝野上下疯狂流传:史公德高望重,深负人望,只要他去扬州,一定能够解决争端。
  
  大家情绪高涨,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场面空前火爆。
  
  事情发展到此,马士英很高兴,事情终于上了他预先设计的轨道。他觉得只要再使一把力,史可法不走也得走了。就在他紧张的盘算下一步该怎么办时,史可法忽然打破沉默,公开表示:愿亲自前往扬州解决争端。
  
  举朝震惊!
  
  大家一致认为,史阁部疯了!朝中局势刚刚稳定,这个节骨眼儿离开南京,等于将权力双手奉上。
  
  就在朝中各位大臣张口结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时,史可法为表明心迹,再次放出话:为赎不能救先帝之罪,愿效命疆场,且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这下弘光皇帝坐不住了:敢情你效命疆场不是为了朕,到现在你还想着朕死了的堂弟,你眼里还有我这个皇上吗?
  
  对于史可法,弘光的态度一直非常矛盾:一方面这个人抨击过他,身为皇帝,他不可能毫不介意;另一方面这个人品格高洁且声名远播,作为君主,他又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想争取史可法,却又无法放下皇帝的身段,但他又很了解这个人,因为史可法确实没兴趣跟马士英争权夺利,反而觉得去扬州作特派员挺好,既能报效国家,又能远离纷争。
  
  有些时候,最高级别的蔑视并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无所谓。
  
  弘光彻底郁闷了,他忽然发现,在这个以品格高洁而声名远播的大臣面前,他这个皇帝原来是那样微不足道。他不禁在心中思忖:自己欣赏的人未必欣赏自己,那么自己该信任谁呢?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19 21:40:43

(3)扬州会高杰
  
  弘光是彷徨的,史可法是潇洒的,唯独马士英是兴奋的,他只盼着史可法早点去扬州,自己好大展拳脚。史可法倒没让他等太久,收拾停当便启程前往扬州,毕竟纠纷不等人,演变成火拼就麻烦了。
  
  星夜兼程奔赴扬州的史可法未曾料到,自己的救国之路以扬州开始,亦以扬州结束。
  
  听闻史阁部要来,高杰心中不免打鼓,毕竟自己有错在先,如今惊动领导,特派员还是内阁首辅,他也不知朝廷这次想干啥。为了不让史可法抓到把柄,他发动全军掩埋尸骸、整顿军容、打扫部队卫生,那架势像足了小学生迎接教育局领导。看来即便是高总兵这样胆大包天的男人,遇到大领导视察也难免紧张。
  
  这边刚刚忙活完,史可法就到了。
  
  内阁首辅大驾光临,扬州地方官急忙出来迎接,然而史可法却迟迟不肯入城,地方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小心翼翼地询问缘故,结果他面无表情的说: 此争端一日不解决,本阁部便一日不入城!
  
  说完头也不回的走进高杰营帐,没有带卫队,只有几个幕僚跟在身边。
  
  映入高杰眼帘的史可法,身量不高,目光矍铄。
  
  史阁部眼中的高总兵,身材魁伟,眉目俊朗。
  
  估计高总兵长这么大,头一次见到活的内阁首辅,心中十分紧张,以致汗水浸透了衣裳。
  
  史可法倒十分坦然,似乎对高杰印象不错,态度很温和,丝毫没有训斥他的意思。本来做好挨批准备的高总兵,心中不免有些狐疑:阁部你到底啥意思啊?不是来收拾我的吗?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21 23:13:43

接上(3)
  
  高杰正在灵魂出窍,史可法忽然收起春风满面,将话锋一转,直接切入正题:“将军屯扬州万万不可!”
  
  高杰脸色一沉,嘴上没说啥,心中咒骂:他娘的,耍我老子呢?不让屯扬州,废这么多话干屁?
  
  “不过屯在瓜洲倒是无妨!”又一记洪亮的声音落地,高杰听闻遂笑逐颜开:史阁部真是够意思,瓜洲也是个富庶之地,而且离扬州很近,近到眼神好的人可以直接眺望扬州城里。虽然不能进入梦寐以求的扬州,能在扬州郊区曲线屯兵也算凑合了,
  
  高杰起身道谢不及,史可法又张口说道:“将军以瓜洲为基整顿军备,再图恢复,则不世之功可成!”
  
  藏了半天猫猫,十分辛苦,终于亮出底牌了。
  
  话说到这份上,高杰也明白史可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屯扬州是不行的,屯瓜洲倒是可以商量的,但瓜洲不能白送,你得干活。不开工还想要好处,是不现实的。
  
  瓜洲不是送给你做独立王国的,你要以此为基础,徐图北伐,收复失地。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高总兵不禁陷入沉思。
  
  史可法这次来扬州,并不单单为了解决纠纷,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他要为新生的帝国寻找一员能够挑大梁的猛将,进可恢复失地,退可保卫江南,而高杰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四大天王中兵力最强的一个,自身的军事素养也超过其他人,算是一枝独秀。
  
  照这么考虑,高总兵眼馋扬州城这事儿,也不算太过分,老子不还没要南京呢嘛?结果你姓史的一来,眼皮一眨就把扬州换成瓜洲了,着实过分!
  
  过分吗?我不觉得,估计史阁部也持相同观点。
  
  虽然崇祯朝的各位猛将不是阵亡,就是被处死,可谓损失殆尽。但即便这样,高总兵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此时朝中还有一个人,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个人品质,都比高杰更适合担此重任。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23 23:01:02

接上(3)
  
  这个人姓练,名国事,他不是职业军人,而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在这一年的殿试中,练国事实在很不起眼,他不仅成绩一般,而且很多同一年的进士都成了名噪一时的大腕,比如洪承畴、陈奇瑜,有这些人在,实在显不出他。
  
  科举成绩很平凡,出身却很不平凡。
  
  练国事的八辈祖宗叫练子宁(真的是八代先祖),洪武十八年殿试第二名,与方孝孺是好朋友,此人性格可见一斑。燕叔叔朱棣赶走侄子之后,身为吏部侍郎的练子宁与燕叔叔当庭对质,燕叔叔肚子里墨水不多,自然辨不过练子宁,盛怒之下,下令将练氏灭族。
  
  练子宁的侄子是个知县,情知不可免,又恐被侮辱,在逮捕文书到达之前便先行自尽。临死前将自己怀孕的小妾托付给朋友,希望能够保留一点血脉。从此练氏隐姓埋名,一直到嘉靖年间,才恢复旧姓。
  
  万历十年正月,那是一代名臣张居正生命中最后一个春节,练国事出生在河南永城。
  
  先祖如此刚烈,练国事自然也不是凡人。他最大的特点是叫错了名字,叫国事实在很不恰当,他应该叫兵事。
  
  虽是进士出身,也干过一两件弹劾别人的事,比如魏忠贤公公,但实际上练国事很少干文官该干的事,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战场上。在对民军的作战中,他创造了一个全国纪录,并以绝对优势保持了这一纪录。
  
  巡抚陕西时,练国事一口气俘杀流寇首领六十余人,比较著名的有点灯子、刘道江、郭恶虎、混天猴、神一魁、黄友才、不沾泥、普天飞、金翅飞、插汉儿、飞山虎等,并把李老柴、一条龙等人槛送京师,崇祯龙颜大悦,不禁对这个书生青眼相看。高兴之余,他表扬了练国事一番,含义是:你好好干,接着杀,有大腕级的俘虏只管送北京来,朕出路费!
  
  和先祖练子宁一样,练国事有点二性子,受人赏识必要以死相报,得了表扬他倍感振奋,再接再厉,干掉了红军友等前来进犯的民军团队。
  
  他不仅天生是首领们的终结者,更继承了祖辈的识人之明。跟随陈奇瑜在陕西南部会剿时,他就建议陈总督在车厢峡谷杀掉两个人,他告诉陈总督,凭自己的判断,留下这两个人势必后患无穷。
  
  当然有些话练国事还是没敢说出来:让这两个人活着,大明就算侥幸不死,活得也不会消停。
  
  但陈总督没听,毅然决定接受投降,命令这两个人带领数万民军走出峡谷,这两个人逃出生天连客套话都没说,就又反了。
  
  这两个人,一个姓李,名自成;另一个姓张,名献忠。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5-25 23:37:54

接上(3)
  
  在精英考试中脱颖而出,继而在艰苦的战斗中得到磨练,培养了敏锐的军事嗅觉,这三个条件会造就出来一个怎样的人,可想而知。
  
  面对出山的邀约,已升任南京户部左侍郎的练国事,不禁热血沸腾,他虽是个读书人,理想却一直在战场上。然而当他身披铠甲、透过铜镜审视自己时,却最终凄惶的叹道:“予已六十有三矣!”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胸中有雄心,岁月亦催人。
  
  虽然没有请到练国事出山,史可法并非毫无收获,至少他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帝国的头号大将应该找个中年人来做,而不应该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拿练国事来说,他已经六十多了,就算再能打,还能带几年兵?没准明年,写自己名字都打哆嗦。
  
  高杰就不同了,他才三十多岁,再打个二十年应该没什么问题。二十年之后,战斗新星早已涌现出来,高总兵大可安心退休。
  
  基于这样的原因,史可法义无反顾的到扬州来,他的使命便是要感化高杰,让他心甘情愿的为朝廷开疆拓土、收复失地。想法很好,无奈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大家都劝史阁部不要太天真,你去跟高杰讲道理,那简直是秀才遇见兵,他不绑架你就算有礼貌了。还指望他像你那么有追求,别做梦了。
  
  面对大家的质疑,史可法一改往日善于倾听的气度,变得异常固执,谁劝也不听。大家震惊之余,不免在私下里议论:史阁部肯定是在南京吞了个秤砣才出发的。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放着国宾馆不住,执意住到高杰的军营里,而且这一住居然住了二十多天!
  
  就在随行人员一致认为领导有被劫持的危险,准备冲进去解救人质时,竟然远远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史阁部微笑着从军营走出来,高总兵随侍左右,亦步亦趋。
  
  大家不免对自己的视力产生怀疑,在确定自己没有做白日梦之后,对史阁部的崇拜之情也随之达到巅峰:还是领导有本事,能让魔头立地成佛。但考虑到高总兵平素的为人,忽然变温柔的可能性不大,又难免暗自担心:无利不起早,史阁部不是又许给他什么特殊条件了吧?上次是瓜洲,这次不会是杭州吧?
  
  面对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和怀疑之心,史可法只是笑而不答。他不需要去做特别的解释,因为他什么也没许给高杰,只是用最简单的道理来激励他,并诚心诚意的表达了自己作为文官领袖,对他这位职业军人的赏识和尊重,这种情感的流露最终感动了高杰。
  其实在高杰心中,一直横亘着一扣心结:自己是草寇出身,为朝廷作战虽然用命,却总也抹不掉降将的标签。武将们防着他,朝廷命官更是瞧不起他!用现在的话说,他活得没有归属感!这对心高气傲的高杰来说,无疑很致命!
  
  现在好了,终于找到组织了!
  
  不管怎么说,这场不可思议的较量中,书生史可法纯正的人品和爱国心深深感动了土匪出身的高杰。这使史可法不禁重新认识了他:在这个人的心中,还是有点理想的。
  
  当然史可法不会想到,高杰也重新认识了他: 我服了这个人了,以后他指哪我打哪就是了!
  
  近一个月的朝夕相处,史可法对自己给予何等厚望,高杰可谓心知肚明,为了让史阁部放心离开,他郑重表态:“从此末将只知报国,不知其他!”
  
  史可法满意地走了,他并不知道,自从他离开南京,朝廷已经闹得不可开交!
  
  高杰踌躇满志地留下来,他同样没料到,很快自己将接受新一轮的考验。因为朝廷新派下来一个佥都御史,巡抚江南军务:瓜洲正好归他管,高总兵自然也归他巡视。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听我说南明(持续更新,讲述最后的汉人王朝无奈的末路,崇祯十七年开始)----孙敬懿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