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2 10:25:07

(接上)(15)
  
  在这封信中,史可法不仅对朱由崧的人品进行了深入剖析,而且总结得非常精炼,他列举出七条不可立朱由崧为皇帝的理由——“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
  
  这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一位寡廉鲜耻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帝?不过史可法并没有冤枉朱由崧,如果找证据来一一论证的话,朱由崧一条也跑不了。
  
  鉴于逐条举例篇幅过长,权且挑两条论证一下。
  
  拿不孝来说,洛阳陷落时,朱由崧自己翻墙跑了,老爸被李自成宰了;逃难途中,由于跑得太快,跟母亲失散了,以当时的观点来看,确实是不孝。
  
  再说不读书这条,朱由崧从小生在王府里,要啥有啥,哪有读书的动力?谁生来就开得起宝马X5谁还去读书,换我我也不读。后来他忙着逃难,保命上升为头等大事,更没心情读书了。
  
  客观的讲,朱由崧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不具备救时之君的素质,所以说史可法的顾虑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可他却干了一件最失策的事,就是把对皇帝候选人的批评落在了纸面上,白纸黑字,想赖都赖不掉。
  
  当史可法在信纸上落下第一个字时,与其说他是在批评朱由崧,不如说他是在忧虑帝国的未来,他马士英视为并肩作战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同志;当马士英公开这封密信的内容时,他就已经决定,要踩着史可法的肩膀登上权力的顶峰。
  
  在公开书信的同时,马士英以凤阳总督和三镇的名义,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正式宣布支持小福王朱由崧称帝。
  
  在收到凤阳总督通告的这一刻,韩赞周就知道,新一任皇帝的人选已毫无悬念。
  
  也许你要问,南京各部主张立潞、立桂的官员们对此什么反应?
  
  答案是没反应,也不能有什么反应。
  
  他们手里没有兵权,掐架是掐不过高杰他们这些职业选手,这年头光耍嘴皮子也不好使,没办法只能认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东林党魁钱谦益,如果你还记得,就在几天前,他还上蹿下跳的叫嚷潞王是如何贤明、如何堪当大任,现在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一现实。
  
  就在明帝国南都的精英们,为使自己心仪的人选登上皇位而明争暗斗时,江苏无锡一位二十二岁的青年,在舅舅家听戏时,得知了北京陷落、皇帝殉国的消息,尽管他所得到的消息明显滞后,但悲痛丝毫不少于那些思虑自己政治前程的高级官员们。
  
  此后很久,他一直无法排解心中的悲伤,他恨自己是个书生,不能救国于水火,最后只能把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一字一句的写成两部书。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3 23:47:26

(接上)(15)
  
  其中一部叫《明季北略》,另一部叫《明季南略》。
  
  这位当时的青年、后来的老先生就是计六奇,一个终身追思故国、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书生。
  
  几百年后,一个女孩偶然看到计先生的书,如获至宝竟至彻夜不眠的翻读。当她看到封面上赫然印着(清)计六奇时,便提起笔将“清”改成了“明”,她觉得,这应该也是计先生的意愿。
  
  虽然女孩无法达到计先生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因她始终活在当下,要面临现代人的问题、承担现代人的责任,但她仍旧决定如计先生那样,以一介布衣而倾尽全力,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精彩绝伦的时代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她拥有实现这个理想的能力。
  
  其实谈到实现理想的能力,朱由崧无疑是这方面的杰出人士。
  
  四月末的淮安,已春意盎然。
  
  码头上聚集了很多人,因为路振飞正率领淮安各级官绅,为小福王朱由崧送行。
  
  就在朱由崧迈开脚步登船之前,回头瞥了一眼自己曾作为难民逗留过的淮安城,和那位守护过自己的巡抚。他终于明白,他成功了,从此他不再是需要救济的难民,甚至不再是徒有虚名的藩王,而是君临天下的帝王、名副其实的万乘之尊。他实现了自己父亲和祖母罄其所有都未能实现的愿望,难道这不该庆贺、不该骄傲吗?
  
  朱由崧回转过头,看到亲自来淮安迎接自己的史可法,朱由崧对他报以微微一笑;史可法的目光却很复杂,似乎有些无可奈何。
  
  成功转型的朱由崧,在这个不久之前还严厉批评自己的人的陪伴下,乘船顺流而下抵达南京城外的燕子矶,高级官绅均前往朝见,礼仪已视同君王。
  
  接受朝见时的朱由崧略显局促,他对礼仪的熟悉程度明显不如这些官场的老油条们,任额头渗出涔涔汗珠,却不敢擦拭,唯恐被人看见。两天之后,拜谒高皇帝的孝陵和懿文太子陵之后,他步履轻松的从南京朝阳门入城,一路上前呼后拥,人潮汹涌。
  
  此时他一定心潮澎湃,梦想着继续朱元璋和懿文太子的帝王传奇。只是我们无法猜测出,如果他预先知道自己两年后在北京的结局,将会作何感想。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4 10:13:52

(接上)(15)
  
  
  进入南京守备衙门暂住下之后,朱由崧终于睡了个囫囵觉,并神情愉悦地第二次朝见百官,并接受大家的劝进。
  
  一场本应该和谐、团结的官方活动,却被一个粗狂的男高音彻底打乱。
  
  这位男士叫汤国祚,正式身份是灵璧侯。
  
  您不知道他不要紧,他先祖的名字如雷贯耳,您一定知道。就是那位留着口水晋见朱元璋、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的汤和!
  
  很显然,世世代代贵为王侯的汤氏,早已经丧失了先祖那种谨慎谦恭的品格。

云雾飞舞 发表于 2010-3-4 22:40:01

感谢 宝宝寒 分享,辛苦了,+12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5 11:12:25

(接上)(15)
  
  汤先生大声指责户部不发军饷,吹胡子瞪眼,着实激动,那架势如同户部欠了汤家的钱。
  
  准皇帝朱由崧屁股还没坐热乎,汤先生就抛出如此棘手的问题,真是有效率。
  
  沟通方式固然欠妥,但客观的说,汤先生是完全有资格就此问题发言的。因为汤家从汤和的六世孙汤绍宗开始,就在南京警界(任锦衣卫指挥使,相当于高级秘密警察)担任高级职位,说儿话这是明孝宗弘治五年的事。后来汤家又将触角伸到南京军界,隆庆年间更担任协守南京的任务。总之一直到明末,汤家都是陪都举足轻重的勋戚,地位十分显赫。
  
  地位高就更要注意保持风度,乱了发型实在不好,可汤先生不管这些,他越说越来劲儿,越喊声越大,大有不挑开房盖誓不罢休的阵势。
  
  礼部尚书吕大器实在看不下去,想呵斥他闭嘴,但转念一想,自己在分贝上不占优势,实在喊不赢。吕尚书是读书人,脑子自然好使,深深懂得有理不在声高的道理,他对着激动的汤先生,轻轻说了句:“汤侯爷此举公然打断朝仪,是何居心?”
  
  眉飞色舞说得来劲的汤先生听到了这句话,顿时语塞,末了竟然乖乖的闭上嘴,左看右看没有再说话。
  
  不是不想说,是不能说了。因为吕大器这句话看似很平常,实际上极有蛊惑力。
  
  首先,他是礼部一把手,搞礼仪是他的拿手好戏,以这样的身份批评汤先生不讲礼貌,比史可法都有说服力,爷就是管这个的,说你你也得干挺着。别看你是汤和的N代孙子,就算汤爷爷在世,也是要讲礼貌的。
  
  其次,对于汤先生对户部的指责,吕大器不置可否,发不发军饷,说到底是户部和军队之间的矛盾,乱掺和是要闯祸的,这浑水决不能蹚,但又要让汤先生老实闭嘴,该怎么办?
  
  这汤先生既不按套路出牌,又不懂见好就收的道理,让他闭嘴似乎是个很难的事情。
  
  不难,一点也不难。
  
  大器同学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制服狂人,只需抓住一点便可,学名曰死穴。
  
  我不说你指责户部不对,我也不说你向着军队有错,我就说你在朝见新君候选人的庄严时刻,公开扰乱秩序,就这一条,逾制越礼的罪名没得跑。砸场子砸到准皇帝头上,你丫吃熊心豹子胆了?
  
  没办法,遇见硬茬了,汤先生只能装尸体,于是朝堂上的气氛回归轻松愉快。
  
  吕大器很高兴,他认为,朝会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了,有个好的开始,帝国在未来才能乘风破浪,屹立不倒。然而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使大器同学意识到,自己是个革命浪漫主义者。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6 12:08:30

(接上)(15)
  
  当会议讨论到小福王是否直接即皇帝位的问题时,多数大臣并不赞成,按照他们的想法是让朱由崧暂作监国,当皇帝的事稍后再议。搞得在场的小朱很尴尬,原来自己是个暂时看家的,主人回来就得卷铺盖。但大臣们的理由也很无辜:现在局势乱,过早即位对皇帝也不好;待局势明朗了,再即帝位不迟嘛。
  
  
  听大臣这么说,朱由崧倒也没说什么,实际上,他本来就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崇祯的太子天下就一个,藩王还是很多的,他朱由崧要是不见好就收,随时有打折的可能。
  
  大臣们态度不积极,勋贵们不干了,他们可没朱由崧那么好欺负。大家再次咆哮起来,最为激动的是魏国公徐弘基,他说:“什么叫局势明朗?各位大人还在等什么?”
  
  这位徐先生的祖先,就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儒将——徐达。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7 13:02:27

(接上)(15)
  
  徐先生这话讲的十分狠毒,可谓话中有话。如果您还不明白,听我来解释一下——大家对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南来尚存幻想,万一哪个孩子沿路乞讨来南都,新皇帝又杵在那,到时候怎么收场?
  
  这个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可谁也不说都憋着,新皇帝候选人在上位坐着呢,这事儿没法说。
  
  大家都不敢说的事,徐先生偏不怕,他非要挑破这层窗户纸,让大家都没脸。
  
  一个刚消停,另一个闹事儿的又来了,大臣们疯了,却又毫无办法——这帮人都是开国元勋的子孙,你总不能将他们仗毙廷下吧。
  
  吕大器刚刚雄起了一回,这次万不能再出头了,史可法不愧是吕大器的忠实战友,寻思这黑锅得大家背才能背得动,他瞥了一眼愁眉不展的吕大器,上前一步说道:“目前最要紧的事就是禁止以讹传讹,大家不要妄自揣测,否则会使国家再次步入深渊而不能自救,后果不堪设想。”
  
  史可法棋高一着,不正面回答徐弘基的问题,只说他妄自揣测时局,以讹传讹,不仅会有大麻烦,而且破坏性堪比李闯,公然把根红苗正的徐先生比作李自成,措辞极其歹毒。史可法想让徐先生赶紧闭嘴,最好能自觉的滚出去。
  
  但徐先生明显没有自知之明,祖先渗透骨髓的勇猛、睿智和儒雅,他只继承了一部分,却丧失了另一部分。对于徐先生,有一句话更适合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史可法话音未落,徐先生接茬对他吼:“你勤王无功,却在这里大放厥词,可杀!”
  
  我不得不说徐先生太猛了,竟公然当着南京高级文官的面,说他们的领袖“可杀”,连策略也不讲一点,其大无畏的精神着实可叹。
  
  徐先生你太过分了,就算你的祖宗是徐达,可谁知他现在是哪路大仙,保不保得了你还不一定呢,但公然欺负到文官头上,你当我们是吃稀饭的不成?今天要是连你这种靠祖宗吃饭的纨绔子弟都搞不定,还当什么鸟官?
  
  文官们以吕大器为首,集体激动起来,眼看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为防止局面失控,史可法大声说道:“大家都静一静,难道你们忘了今天为何而来?”
  
  恩,没错,不管今天为何而来,总之不是为吵架而来,尤其是和小混混吵架,更失了身份,实在很没档次。
  
  既然不能口水战,也不能肉搏战,那就好好坐下来谈吧。
  
  勋戚们是赞成小福王直接即位当皇帝的,可是朝廷的实权毕竟掌握在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集团手里,勋戚们除了嗓门高、地位高,并没有别的优势。所以最后只得按文官们的意思办了——朱由崧先行就任监国,等形势明朗之后,再从长计议。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小福王,您先代理着,万一崇祯皇帝哪个儿子来了,您还当您的藩王;如果正宗皇帝的儿子不幸死绝了,咱们再立您当皇帝。您放宽心,莫急!莫急!
  
  这么屈辱的条件朱由崧怎么能答应?一句话,形势所迫,容不得他多作置喙。你不当监国还能怎样?回淮安跟路振飞讨饭吃?到时候别的藩王当监国,你朱由崧的价钱还不如超市里的白菜。
  
  所以我说,其实朱由崧也是个可怜人。

云雾飞舞 发表于 2010-3-8 23:16:16

感谢 宝宝寒 分享,辛苦了,+6分

云雾飞舞 发表于 2010-3-8 23:17:04

请回我短消息((yc:20))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9 12:26:30

(接上)(15)
  
  不久之前,在紫禁城里果断殉国的堂弟,已经幻化为全体文官心目中最有血性的天子,无论朱由崧怎么做,都注定无法超越他。
  
  事实上,朱由崧也确实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从小锦衣玉食,却被严禁过问国事,自然缺乏良好的教育,而身为乱世之君,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个性坚强、遇事果断,通晓国政,并深谙驭人之术。很显然,这些能力朱由崧通通不具备,和崇祯相比,他只是个被形势推上风口浪尖、茫然无知的孩子而已。
  
  此时面对气势汹汹的群臣,朱由崧选择一言不发,他确实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甚至有一点害怕,怕双方的怒火烧到自己。所以他只能一动不动的端坐在座位上,做一名争吵之外的旁观者。
  
  尽管这次会议被两位勋戚搅了个一塌糊涂,但该讨论的事情一样也不能少。皇帝的名分定了,接下来应该确定内阁大学士的人选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听我说南明(持续更新,讲述最后的汉人王朝无奈的末路,崇祯十七年开始)----孙敬懿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