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9 23:34:31

(接上)(15)
  
  其实朝内符合入阁标准的大臣有很多,比如史可法、姜曰广、高弘图。这些人不但是进士出身,而且早年的为官记录和社会声望皆堪称上佳,尤其是高弘图,史书称他“柧棱自持,不依丽人”。可这些明显的技术优势和道德优势在某些人看来,简直一文不值。
  
  这里的某些人,包括诚意伯刘孔昭,从爵位看得出来,这又是一位勋戚。诚意伯倒是十分有诚意,他不哭不闹不上吊,只说了一句话就差点让在场的全体官员集体昏倒,杀伤力着实不小,换做今天可以做脱口秀的王牌主持了。
  
  这句话是这样的:“鄙人认为最合适的大学士人选是——我自己!”
  
  此言一出,立刻震惊四座,引得满朝文武纷纷侧目,目光如镰刀似的chua chua刘先生。大家通过刘先生严肃的表情,可以判断他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便开始议论纷纷。
  
  史可法没有跟着乱哄哄,他态度认真地告诉刘先生:“勋臣入阁办事,本朝尚无先例!“
  
  我史某入不入阁并不要紧,在哪不报国?可谁家内阁有你这样的愣头青加二百五,实在不好意思拉出去见人。刘先生您老人家就别做梦了,快醒醒吧,先数数自己认识的字儿有没有突破三千再说吧。
  
  但刘先生是个很执着的男人,面对史可法的挑战,他毫不气馁,反而振臂一呼:“即我不可,马瑶草(马士英字)有何不可?”
  
  你说勋臣不能入阁,我不跟你争辩,但我不行,马士英总可以吧?
  
  刘先生终于说了一句明白话,还算是正确认识了自己,倒也难能可贵。
  
  这回史可法也没话说了,只能保持默然,俗称装尸体。
  
  话说这位刘先生在当时也是个知名人物,可是他出名靠的不是炒作,而是杀人。确切的说,他杀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叔叔和嫡祖母。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0 22:10:57

  (接上)(15)
  
  刘孔昭的叔叔是正妻所生的嫡子,刘孔昭生父则是庶出,一小丫鬟生的。这丫鬟姓莫,因为长的漂亮,引起老诚意伯刘尚忠的注意,一来二去怀了孩子,才被待以妾礼,算是正式跨入小三队伍。
  
  老诚意伯去世后,刘孔昭的生父搞潜规则,继承了爵位,并把自己的弟弟严密控制起来,防止他东山再起,抢跑自己来之不易的爵位。可惜刘孔昭的生父天命不永,很快就死了,刘孔昭便顺理成章地袭了爵位。
  
  这爵位本就来路不正,传到刘孔昭手上,更觉得锋芒在背、十分不自在,于是他决定采取措施一次性解决问题——他不仅干掉了自己的叔父,还捎带脚勒死了嫡祖母。
  
  在大义灭亲这个问题上,刘先生绝对比“刨根问底”栏目采访的钱大爷技高一筹。
  
  就这么个人,你指望他有脸有皮是不现实的,所以他举荐自己当大学士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了,我差点忘记讲刘孔昭先生的祖先是谁了,那位有如此极品不肖子孙的老人家就是“明初三大家”之一的刘基!
  
  祖宗大诗人,孙子杀人犯,谓之登峰造极,亦不为过!
  
  会开到这地步,也没啥大意思了,但史可法不愧是南京第一号人物,非常负责任,面对叽叽喳喳的文武百官,他镇静地说道:“今日若不议出个结果,谁也别想走!”
  
  一句话——你们如果再捣乱,今晚上就在这打地铺睡了;要是想回家吃热饭菜、睡大床,就老老实实地参与讨论,不要再没事找事,怎么也得先把内阁人选议出来,不然没法干活。
  
  俗话说,人怕逼,马怕骑。如此简单粗暴的手段,用在博学多才的精英们身上,仍旧是管用的。
  
  在史可法的高压政策下,大会很快对内阁官员的任命拿出了意见。
  
  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注意排名先后顺序,很快将彻底改变)
  
  对于大臣们的民主选举,朱由崧点头同意,有了内阁好办事,其他衙门可以稍后再议,至此大会圆满闭幕。
  
  朝廷上的事收拾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清理外面的事了。
  
  (15)完毕
  
  (16)预告——江北四大天王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1 22:19:33

  
  (16)江北四大天王
  
  在这场迎立福王的风波中,马士英与武将达成妥协,以致声名欠佳,颇受朝中“清流”人物的鄙视和诟病。
  
  于是很多人认为,是马士英助长了武将的嚣张气焰,使他们的势力过度膨胀,最后才导致弘光朝自相残杀,彻底断送了半壁帝国最后的一线生机。
  
  所以马士英才是一切悲剧的罪魁!
  
  然而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略显残酷的事实——将前所未有的治军大权下放给武将的人,不是马士英,更不是别的坏人,而是我们从小便根植于心中的英雄——史可法!
  
  尽管史可法的这一做法,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但我还是要为他辩解一句,他不是故意的,真的。
  
  作为南京第一号人物及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官员,北京陷落之后,史可法自然要迅速采取措施,整顿长江下游的军事防卫体系,借以拱卫南京,避免它成为第二个北京是史可法的职责所在。
  
  由于潜在敌人来自北方,那么拱卫南京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应该部署在长江下游以北地区。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主要包括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明朝时,这一地区被称作南直隶——很响亮的名字。
  
  对于混乱的局面和迷茫的前景,史可法深感忧虑,在与内阁其他成员商议之后,作出让四位军事力量较强的将领组成江北四镇的决定。
  
  前面我说了,内阁除了史可法,还有高弘图和马士英。老马有迎合武人的记录,自然不会表示异议;至于高弘图,虽然史书对他评价颇高,但很显然,没有任何一项证据证明,他的军事素养和他的为官记录能够相提并论。史可法和马士英都赞成的事,他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事实上,这是当时史可法能做出的唯一选择,我并非宿命论者,但我仍旧想说,谁也逃不过形势和命运的劫,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样,都一样。
  
  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镇闪亮登场!我给他们起了个响亮的绰号——江北四大天王!
  
  这四个人分别是,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
  
  前面三位正是不久前在一起ququ要拥立朱由崧的同志们。刘泽清在本文刚开始也讲过,就是那位拿勤王诏令当擦手纸的山东总兵!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8 00:32:53

 (接上)(16)
  
  高杰——那小子真帅
  
  高杰,米脂人,原本是李自成的同乡,他的岁数应该比李自成略小一些,后来李大哥起兵拉上了他。高杰的脑瓜很够用,而且身材伟岸、相貌堂堂,李大哥很重视他,也很喜欢他。
  
  我曾经认为以貌取人是可耻的,进入社会之后才发现,以貌取人并非全无道理——哪个老板喜欢在紧张工作之余,找个相貌猥琐的下属恶心自己?所以长得好天生占便宜。
  
  帅小伙高杰就占了这个便宜,又能干又好看的下属谁能不喜欢呢。就这样,他在起义军中的发展一直很顺利,直到有一天李自成让高杰写信劝降明将贺人龙。
  
  按照李自成的想法,贺人龙是米脂老乡,归降的可能性很大。事实上,别说是老乡,有时老婆都未必可靠,老乡算个屁啊。
  
  贺人龙本人是万历年间的武进士,正宗科班出身,而且当时官至参将,论出身论地位,也算人虎人龙的。只要他没脑瘫,绝对不会跟李自成混,在他眼里,老李的部队跟黑社会没什么分别。这不只是成本问题,更是脸面问题,堂堂大明参将无缘无故投降流寇,这事儿决不能干,丢不起那人。
  
  贺人龙铁板一块,高杰的劝降任务没有完成,事实上这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李自成却不这样看,他怀疑高杰没认真干活,才使得快到手的鸭子飞了。于是他命令高杰留在营中管理军中杂务(相当于行政),不许他出去乱走,更别说像以前那样领兵作战了。
  
  高杰心气儿高,自然受不得这等鸟气,心中的怨愤越积越深,对老东家的感激也变成了憎恨。
  
  当上办公室主任的高杰,经常要去李自成的妻子邢氏那里报销。论长相,他比李自成帅多了,邢氏又恰巧喜欢帅哥。邢小姐相貌如何,史无记载,但女追男、隔层纱,高杰没能把持住自己,公事之余两人有了关系。
  
  高杰知道,这种事儿是瞒不住的,而且从高杰儿子的年龄来看,此时邢氏很可能已经怀了孩子,这万万等不得了。高杰索性把心一横,咬牙投了官军,吃皇粮比当土匪强多了,反正是李自成先对自己不厚道的。
  
  高杰做事还算讲究。虽然是邢氏主动勾引,但跑路时,他还是坚决带走了邢氏,否则邢氏的下场不堪设想,具体效果可以参照韩金儿。
  
  在崇祯后期,高杰一直追随总督孙传庭南征北战。由于他骁勇善战,又经常自告奋勇和李自成死掐,良好的表现获得了孙传庭的赏识。在孙传庭的提拔下,他官职累至总兵,可谓成功转型。
  
  孙传庭是进士出身,跑出来跟李自成对对碰,是书生杀贼,半路出家。但他的能力很强,高杰十分服气,对其为人也相当敬重。
  
  纵观高杰短暂的一生,让他服气的人的确不多。孙传庭算一个,史可法算另一个。
  
  可以这样说,孙传庭对高杰恩同再造,而高杰也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当孙传庭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阵亡后,高杰发誓与李自成不共戴天。事实上,高小伙大可不必发这样的毒誓,就算他肯与李自成共戴天,估计李自成也不干。
  
  李自成对自己的切齿痛恨,高杰十分清楚。李自成一路北上时,他盘踞在泽州城里,静观事态发展。不久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他一度很惶恐——如果李自成得了天下,估计自己连死都找不到地方——夺妻之恨,加上死掐这么多年,说两人是死对头毫不为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李自成腾出手,第一个解决的就是老乡高杰。
  
  很可惜,李自成没有机会实现其毕生夙愿,因为他死时,高杰还在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对高杰最好的写照。
  
  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高杰决定避其锋芒,主动放弃泽州,奔江南而来。在这里,他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同志——黄得功、刘良佐和建军太监卢九德。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需要强调的是,在四镇中,高杰的兵力最强,军事素养也最高。这也是为何史可法如此看重高总兵的原因。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8 00:33:20

(接上)(16)
  
  史可法看重高总兵,高总兵自己也很看重自己。当一个人过分看重自己,便容易与人发生争斗。
  
  高杰被朱由崧封为兴平伯之后不久,便和另一位总兵发生了纠纷,从来不肯吃亏的高杰伏击了自己的同事,差一点就要了人家的命。这位被高杰算计的将领就是黄得功,江北四大天王之二!
  
  
  黄得功——干喝不醉的“闯子”
  
  
  黄得功是开原卫人,他的父亲很早便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他,生活十分辛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年幼的孩子,不让他饿死就算万幸,更别提让孩子读书识字考取功名了。所以黄得功没上过私塾,自然目不识丁。
  
  生活虽然困顿,但少年黄得功颇有志气,胆子也大,言谈举止非常有性格。这一点,倒是和左良玉颇为相似。
  
  黄得功十二岁那年,他的母亲酿了酒,准备卖掉贴补家用,结果被他偷偷喝光了。母亲责备他不懂事,他满不在乎地笑笑,说道:“偿还您的酒钱不是难事儿。”
  
  母亲以为,这只是个孩子的童言,没太当真。谁知,黄得功没有开玩笑,后来他真的赚来了酒钱。
  
  随着辽东局势迅速恶化,黄得功参了军。在一次战役中,他亲手格杀两名八旗军,获得五十两赏银。他立刻回家送给母亲,说道:“儿子用这些偿还酒钱够了吧。”
  
  据说黄得功每次出战前,都要喝数斗白酒,喝到酣畅时便领兵出战,冲在最前面大砍大杀,啥也不怕,活像个精神病院里跑出来的疯子,搞得和他作战的人十分头痛。一想跟个酒懵子打架实在不划算,能躲也就躲了,人送外号:黄闯子。
  
  就这样,靠着举世无双的勇敢和彪悍,黄得功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积功官至游击。
  
  崇祯十一年,由崇祯皇帝亲自下令,赠给黄得功太子太师的荣誉头衔,同时升任他为总兵。两年后,他在对农民军的作战中,认识了监军太监卢九德。
  
  在黄得功朴素的观念,一个人对他好,他就要加倍对这个人好,更何况对他好的这个人是皇帝!
  
  为了报答崇祯皇帝,黄得功越战越勇,他屡次与狗皮膏张献忠交战,一直胜多负少,弄得张献忠也很郁闷——论素养,黄得功和自己一样没文化;论勇敢,自己也绝非孬种。但怎么打也打不过,真是不可思议。
  
  在桐城作战中,面部中箭、几近毁容的黄得功,阵斩张献忠的得力干将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其中王兴国很猛,是张献忠的养子,与后来永历朝廷的大将李定国享受一个待遇。
  
  崇祯十五年,黄得功奉命移镇庐州。
  
  在这一年,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病逝。也许你会疑惑,我为什么忽然提起这个,我只是想告诉你,那时的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十七年,得功受封靖南伯。
  
  在凤阳,黄得功遇到了老相识卢九德,以及高杰和刘良佐,四个人聚在一起策划了一场开年大戏,这部贺岁片最终获得极大成功。作为幕后主创人员,大家都获得了奖励。
  
  朱由崧刚刚上台,便进封黄得功为靖南侯。
  
  一个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一个没文化、没背景的大兵,经过十几年的砍砍杀杀,终于裂土封侯。这时的黄得功,可以买一座酒厂送给母亲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8 00:33:42

 (接上)(16)
  
  在江北四大天王中,论一根筋,黄得功当为魁首;论状貌儒雅,则非刘泽清莫属。
  
  
  刘泽清——唇红齿白的混世魔王
  
  
  刘泽清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来路不明。
  
  照理说,四大天王之中,身世最模糊的应该是高杰——穷孩子出身,又当过土匪,身世若是清晰真是怪了去了。刘泽清没当过贼,是个好公民,可偏偏他的早期活动最为神秘。我们既不知道他年少时有没有偷酒喝(如黄得功),更不知道他有没有看上过哪个女子(如高杰)。
  
  刘泽清的出生年份不详,据推算,应该出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前后。这对一个在明末占有重要地位的总兵衔将领来说,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其次有史书说,他曾是天启朝户部尚书郭允厚的家奴,家奴的含义即是家庭奴隶。这种身份的人,除非遭遇重大事件才有可能被恢复自由身,不然只能一辈子当牛做马。然而史书对刘泽清这次命运的转变,记载得语焉不详,以致对这个人日后行为和心理的分析,也缺乏依据。
  
  我们只知道他是曹县人,和大多数山东男人一样,他的身材十分伟岸。据记载,刘泽清生得唇红齿白、皮肤细腻,反正怎么看都是个小白脸。如果找一个演员来扮演刘泽清,尊龙应该比较合适。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8 00:34:31

 (接上)(16)
  
  不要小看刘泽清,虽然没参加过选秀活动,却也不是一般的小白脸。可以确定的是,刘泽清曾是个读书人。我没说错,他真是个读书人,直接证据是他因残忍好杀而被朝廷除名,禁止参加科举考试。走投无路之下,只好通过考武举,在辽东谋了个低级军官的职位。
  
  和黄得功一样,刘泽清也是在辽东起家的,他最初的官职是辽东守备,连个品级都没有,基本属于政府雇员类别。
  
  在明朝,武官一直受到文官的压制和鄙视,存在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这种没品没级的小军官,是何等处境,不难想象。
  
  不过刘泽清并不沮丧,给人做家奴时,他都没有绝望,如今更没有绝望的理由。在他看来,这个没品级的小官职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起点,所以他干活很认真,认真到他的战功和官衔都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货真价实,绝不忽悠。
  
  在那个遍地狼烟的年代,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是供不应求的。
  
  崇祯六年,刘泽清正式升任总兵,这一年,他大约三十岁。
  
  功成名就的刘泽清变得骄狂起来,这个缺点,在后来整个弘光朝廷,被文官们百般抨击。
  
  事实上,一个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从家奴混到总兵的人,你指望他谦虚,是极其不现实的。不要说他,历史上的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忠勇是忠勇,又有哪个不骄横?打仗这玩意,压根就不是谦谦君子能干的事。
  
  尽管刘泽清很狂,小算盘也打个不停,但在他心中,竟然有一个孩子般纯真的愿望,那就是成为一个文人。就像我们小时候,被人问到将来想干什么时,多数的回答是当科学家一样。
  
  所以我说,即便是像刘泽清先生这样的混世魔王,也难免有一点单纯的想法。
  
  据记载,刘泽清非常喜好文艺。鉴于他早年读过几年半吊子书,登科梦又无情破碎,平时吟个诗作个对,自娱一下倒可以理解。但把成为一名文人当成自己的追求,多少令人感到意外。
  
  毫不夸张的说,刘泽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跻身文人行列。美好愿望值得夸奖,却存在一个两厢情愿的问题。
  
  刘总兵想加入文人团队,文人们却绝对看不上他,尽管他是总兵,尽管他粗通文墨——一个靠打仗起家的丘八加入我们的队伍,这张脸往哪里挂?队伍还怎么带?不被人笑掉大牙才怪。所以绝对不能发展刘总兵为会员。
  
  对此刘泽清非常郁闷:你们凭什么瞧不起老子?论长相,老子比你们都帅,论才学,老子也是读过书的人。差啥?
  
  极度的沮丧,带来极度的怨愤。后来他竟对文人产生了排斥心理,类似于怨妇的心境,甚至当着皇帝的面说出“祖宗天下,为白面书生坏尽”的话。此言一出,立即飙升为当年的流行语,搞得大家张口结舌,不知下话。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8 00:35:58

(接上)(16)
  
  尽管刘泽清为自己不能成为文人而忿忿不平,放了不少狠话,但是在定策的风波中,他最初是倾向于拥立潞王的,换句话说,他是站在东林党这边的。
  
  其实在刘泽清心中,拥立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向知识分子靠拢,如何与他们保持一致。如此看来,为了当知识分子,刘总兵也算用心良苦,真是吃一百次林豆不嫌腥。真执著男子也。
  
  按理说,驻扎一方的堂堂总兵,如此迎合自己,东林党人再不赏脸,实在说不过去。大家都给朝廷打工,给个台阶也就下了。而且东林党人说到底是书生,如孙传庭、卢象升诸位先生那样,书生上阵杀贼,终究是少数,大多数的书生,还是打不了仗的。现在刘总兵主动投怀送抱,对东林党来说,绝对是天上掉馅饼。
  
  可东林党却不要这个馅饼,别说馅饼,就算是必胜客里的比萨饼也不要。
  
  在他们的观念里,一个总兵只要在外面站好岗就成,没资格在朝堂上唧唧歪歪,立谁当皇帝是你该评论的吗。持这种观点的东林党们,包括史可法。
  
  事实证明,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没有武将的支持,这事儿玩不转。东林党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一错误将不止一次的重演。
  
  在见风使舵这个问题上,刘总兵是行家。见东林党不买账,马士英马总督又频频暗送秋波,刘总兵果断决定,跳槽!
  
  我常常困惑一件事,为什么长相并不算好的女人,经常能追到帅哥;而冰雪一样的天仙妹妹经常受冷落。
  
  因为天仙妹妹和东林党一样,好是好,问题在门槛太高,伸手翘脚够一辈子,也未必捞着个毛,还兴许把腰抻了;马士英这个团队就不同了,这里没有加盟费,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酸秀才也罢,丘八也好,来了就是朋友,将就材料用。
  
  就这样,对东林党无限向往的刘总兵,成为拥立小福王的另一个支持者。小福王就任监国后,封刘泽清为东平侯。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18 22:24:16

(接上)(16)
  
  
  刘良佐——唯一的寿终正寝者
  
  刚当选江北四大天王的刘良佐,一定想不到,自己竟然是这四位枭雄中,唯一得以善终的人。同时,他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没有进入《明史》列传的人,我在《清史稿》中找到了他的生平,粗略查了一下字数,一共一百三十七个字。
  
  刘良佐的军旅生涯,起自他遇见李自成,也就是说他曾经是个流寇,和高杰是同事。
  
  不知道什么原因,刘良佐也投降了官军,但他应该没偷李自成的老婆,谁让他没有高杰帅呢。
  
  从土匪变为公务员,刘良佐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一路升至总兵。小福王就任监国后,为了笼络他,将其封为广昌伯。
  
  刘良佐一直活到康熙初年,吴三桂起兵叛清的前几年,他在家乡寿终正寝。
  
  四大天王中,刘良佐爵位最低、实力最不起眼,所以他为人比较谨慎,投降清朝之后,更是如履薄冰、从不多说一句话,和另外三位天王相比,他真是窝囊死了。可他却是躺在温暖的床上平静死去,没有刀光剑影,亦没有血流成河,平凡得像一个乡下老翁,谁又能说他不幸运。看来谁活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请诸位牢记这句话,生活中会处处得以印证。
  
  至于刘良佐最后的结局,我们以后再说吧,他现在还是很得意的——他是南京朝廷地位最高的四位军人之一。
  
  以四大天王守卫南京的指导思想成功出炉,可把谁放在什么位置上,却是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一旦选错了人、放错了位置,后果不堪设想,毕竟这不是下象棋,可以重来,更可以悔棋。现在这个棘手的问题被推到史可法面前。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3-21 21:28:37

(接上)(16)
  
  金陵真是好地方,长江穿城走,运河擦肩过,有山有水有河流。这样的地方有两个特点,一是交通方便自然经济繁荣,二是好东西人人想要,好地方谁都想占,素来为天下兵家必争之地也不奇怪。
  
  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好也不好,尤其在乱世。史可法和他的同僚们知道,南京的情况尤为特殊,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有山有水有河流。
  
  这意味着,要想保住长江以南地区,南京便不可不保,更何况它现在是首都;要想保住南京,则不但要守住陆路,更要掐死这一地区纵横交错的河流,如长江,再如京杭大运河,不管哪一条河,敌人都可以顺流而下搞破坏。如果有可能,此时史可法真的想把运河堵死,少一条河就少一个祸害。运河曾经是明帝国的骄傲,如今也演变成挠头的问题。
  
  不过,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本就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在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论证后,半壁帝国的精英们终于拿出了一个方案,一个看似无可辩驳的方案。
  
  高杰驻扎徐州,辖地主要由山东南部、江苏西部及河南东部组成的近似于三角形的地带,在当时是南直隶的西北部。这一地区的黄河与淮河的河道,同时划归高杰军队控制。
  
  另外,史可法派给高杰另一项任务——同时肩负河南北部的攻守事宜,当时的河南北部主要由大顺军控制。史阁部的意思很明显,他知道高杰兵力强,和李自成有梁子,我给你个机会去对付老冤家,别辜负大家的期望,多抢点地盘回来。
  
  刘良佐驻凤阳,凤阳在淮河边上,本来也是南直隶重镇、太祖龙兴之地,政治地位显赫去了。以凤阳与淮河向周围癌细胞般的扩散,是刘良佐需要做的。
  
  刘泽清驻淮安,淮安是沟通京杭运河与淮河的枢纽,又是朱由崧龙兴之地(个人观点,哈哈)。刘总兵驻扎于此,主要负责南直隶东北部和山东南部的攻守事宜。刘总兵是山东人,在这混的时间长,让他负责山东南部可谓熟门熟路,史阁部出此招,也算用心良苦。
  
  此外,爱喝酒的得功兄被派去庐州,此庐州非泸州老窖的产地——四川泸州。此庐州不产酒,不然史阁部绝对不敢派得功兄去——地方守不住,还得个脑溢血回来。
  
  作为这一地区最高军事长官,黄得功管辖南直隶中部长江以北地区,史阁部还特别嘱咐他,在高杰和刘良佐发生困难时,要负责支援,兄弟之间要互相帮助;同时防备长江中游的不测之患(很快这就不幸变成了现实)。
  
  四大天王部署就位,史可法终于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但他非但不能高枕无忧,还必须解决另一个紧密相关的问题,那就是政策。你让我打仗,就得给我政策,没政策这仗打个屁。所以现在他要决定,到底给统兵在外的四位爷什么样的政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查看完整版本: 听我说南明(持续更新,讲述最后的汉人王朝无奈的末路,崇祯十七年开始)----孙敬懿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