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7 13:54:06

在北洋系的武将中,段祺瑞是唯一公开反对帝制的。在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联合北洋将领发电报逼宫,为袁世凯拿下江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也自认为促成共和的有功之臣。等到“二次革命”后,帝制派的活动日益露头,段祺瑞看袁世凯也真是有点想当皇帝,这下可把老段气坏了。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他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但少年时因为祖父、父母相继身亡而导致家道中落,这也使得段祺瑞从小就性格倔强,为人不苟言笑。后来,段祺瑞投考了北洋武备学堂,并成为第一期(炮科)的最优等生,毕业后又被选派到德国留学并在克虏伯工厂实习。回国后,由于当时的军队系统排斥科班出身的军校毕业生,段祺瑞和王士珍、冯国璋等人都郁郁不得志,直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后才得到重用,由此段祺瑞也在军界中一飞冲天,成为新军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在袁世凯练新军的时候,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是重要的辅佐人物,而段祺瑞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带兵官,他在北洋六镇中担任过四镇的统制,而且兼任各随营学堂的监督和总教习,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因此,北洋军中的中下级军官有多半都是他的弟子(这也是后来军阀混战时段祺瑞能能自立门户的原因)。

在攻打武昌革命军的时候,冯国璋因为没能很好的领悟袁世凯的旨意(冯国璋当时还想忠于清室而并不赞成共和),后来便被袁世凯调回京城,改由段祺瑞担负前线指挥重任。段祺瑞倒是真心拥护共和的,于是在袁世凯的逼宫行动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帮了袁世凯的大忙。

民国建立后,段祺瑞继续受到袁世凯的重用。尽管当时内阁总理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换,但段祺瑞担任的陆军总长却一直巍然不动。在“二次革命”的时候,段祺瑞还亲自代理国务总理,组织战时内阁并一举击败南方革命党人。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袁世凯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后,他发现段祺瑞在北洋军中也已经自成一派,而且段祺瑞为人刚愎自用,很多事情不向袁世凯请示便自行决定,提拔的军官也大多是自己的学生部属。如此以往,恐有军权旁落的危险。

1901年,在段祺瑞的原配夫人去世后,袁世凯为了笼络这位干将,将自己视同己出的义女张佩蘅介绍给段祺瑞作续弦,两家女眷来往非常密切,袁世凯的子女有时候也叫段祺瑞姐夫的。但在民国以后,段祺瑞与“太子”袁克定的关系一直不和,他对于袁克定试图插手军队的企图十分反感,而袁克定则利用各种机会在袁世凯的面前诋毁段祺瑞“擅权”、“图谋自立”等。时间久了,袁世凯终于起了疑心,后来便设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委派其侍从武官荫昌、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司令萨镇冰、参谋次长陈宦等人为办事员,并请出王士珍出来主持常务,一切军政要务均需报袁世凯定夺。

段祺瑞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袁世凯这是在有意削夺自己的兵权,于是他就干脆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统帅办事处的会议,对于陆军部的事务也多交给次长俆树铮处理。有一次,袁世凯将段祺瑞召至总统府查问一件公事,段祺瑞不太清楚,说还要到部里去查一下。袁世凯很生气,说:“你们部里的呈文都上来了,你还去部里查什么呢?”

原来,段祺瑞根本就没有处理过这事,而呈文也是次长代他签名送上去的。由此,袁世凯见人就大发牢骚:“你看看,我们北洋的人都成了什么样子!芝泉不到部里去办公,华甫(冯国璋的字)身为地方大员,每天睡到中午十二点才起床!这像什么样子!”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袁世凯与段祺瑞也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比如袁世凯对陆军次长俆树铮非常反感(此人有才,但人缘极差,比段祺瑞的脾气还要大),几次想把他调走,但段祺瑞一直袒护俆树铮,并声称:“要撤俆树铮的职也可以,那就将我也一起撤了!”在“二十一条”谈判期间,段祺瑞也是主战一派,并在暗中偷偷的调度军队,让袁世凯很是恼火。

由于段祺瑞经常称病,袁世凯也就顺势让他养病休息,改由王士珍代理了陆军总长一职。在帝制运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袁世凯对已被解除兵权的段祺瑞还不太放心,于是又把他召来问话,说:“芝泉啊,你休息的这段时间里,形势变化很大。现在各界人士纷纷请愿,要求变更帝制,你看我该怎么办?”

段祺瑞霍然站起身,大声道:“大总统,你别看我在养病,但这些人的勾当我一清二楚。目前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如果现在又走回头路,对国民如何交代?那些所谓的民意,都是小人所捏造,为的是自己升官发财,大总统你可千万不能轻信哪!”

袁世凯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平静的样子,说:“芝泉,民意不民意,我也不去管它真与假,我就问问,你的意思如何呢?”

段祺瑞楞了一下,说:“大总统,你待我二十年,恩重如山,我自当言无不尽,我实在不愿意看你成为罪人啊!”最后,两人的谈话不欢而散。

袁世凯称帝前,段祺瑞曾召集心腹俆树铮、曾毓隽等人,十分悲愤的说:“项城看来真是要做皇帝了,无可救药啊!想当年,我领衔诸位将领发拥护共和之通电,如今我要是拥项城为帝的话,我在国人眼中还算人吗?试问二十四史,还能找出我这样的人物吗?所以无论公与私,我都宁死也不参与帝制,我打算归隐山林,决不多发一言。”

不过话说回来,像段祺瑞这等人物,本就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倘若按照民国政治的运作,他是完全有机会接袁世凯班的。如今袁世凯要搞“家天下”,断了段祺瑞等人做国家元首的念想不说,如今还要做袁家特别是那个袁克定的臣属,这就是降志辱身,令人难以容忍了。不过,段祺瑞毕竟跟了袁世凯这么多年,他当时并无反袁之心,不过以消极怠工加以杯葛,而袁世凯还是领着帝制的战车不断前冲,最后一哄而散,悔之晚矣。

开弓没有回头箭,世界上终究没有后悔药可吃。在后来取消帝制的当天晚上,袁世凯把张一麐找来谈话,他沉痛的说:“我当时没有听你和范孙(严修的字)的话,现在想来真是又悔又愧啊!范孙跟随我多年,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什么官阶升迁;你在我的幕府中也有十几年了,也是从来没有提过什么个人要求。可见那些淡泊名利、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人是多么的可贵,这才是真正的国士啊!那些曾经推戴我的人,难道他们真的是为国为民吗?他们今天推戴我为皇帝,明天就可能反对帝制,这种人真是比比皆是哪!总之,我办事情的时候多,读书的时候少,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只是误我事小,误国事大,当国者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民国往事》:连载九十八

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7 13:54:32

以前没头像;P

云雾飞舞 发表于 2009-8-8 07:58:38

感谢 宝宝寒 分享,+2分,辛苦了!


我说我怎麽想不起来原来你长什么样子:lol

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19 12:22:39

四十、窝里反,二陈汤
  
  和段祺瑞不同的是,袁世凯的另一位股肱干将冯国璋对袁世凯就没有那么直率了。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他与段祺瑞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生,但冯国璋在投军之前就有了很好的文化底子,并且在军校期间考中了秀才。冯国璋毕业之后留校任教,随后又随聂士成部参加甲午战争,战后又被派到日本考察军事,经历和段祺瑞基本相似。最奇的是,冯国璋也与袁世凯有某种亲眷关系,那就是冯国璋在夫人去世后娶了袁世凯家的家庭教师周女士,不过这是民国后的事情了。
  
   冯国璋在日本考察回国后,写了几卷兵书献给聂士成,但聂士成是老派军人,对此却并不在意,随后他又将兵书转赠给了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几卷兵书后如获至宝,随即便将冯国璋延揽至自己门下,成为“北洋三杰”中最后一个报道的。
  
  辛亥革命中,南北军在武昌激战正酣的时候,冯国璋被袁世凯调为禁卫军统领,以稳定京畿一带的秩序。“二次革命”后,冯国璋又率军南下,在击败国民党人后代替军纪不佳的张勋辫子军驻节南京,成为威震东南的封疆大吏。
  
  据说,在1915年的夏天(也就是帝制初起的时候),冯国璋听到点帝制风声后便直奔京城,去找袁世凯问个究竟。袁、冯两人见面后,冯国璋却没有像段祺瑞那样单刀直入,他先是试探道:“大总统,我最近在外面听说您要变更国体、恢复帝制,不知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们在地方上应该如何布置,能否预为密示?”
  
  袁世凯听后,勃然变色道:“华甫啊,这都是谣传!你想,我们老袁家就没有活过六十岁的人,我今年都五十八了,就算做皇帝,又能做几年?再说了,做皇帝就要传子,可你看看我的儿子中哪有一个是成器的?这大儿子克定是个残废;二儿子克文就会装假名士;三儿子克良更不像话,整一个土匪性子,至于其他的儿子都年幼,哪一个能承继大业?况且帝王家的子孙大多没有好下场,我就算是为子孙着想,也不能这么做啊!我绝无皇帝思想,这点你尽管放心。”
  
  袁世凯的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冯国璋听后十分满意,于是高兴的回到南京,并有意将他与袁世凯的谈话泄露出去,为袁世凯辟谣。不料过了几个月,帝制运动就紧锣密鼓、大张旗鼓的进行了起来,冯国璋这才知道上了袁世凯的当,当时是把他气得两眼翻白,从此后再也不相信袁世凯了。在地方选举袁世凯为皇帝的闹剧中,作为江苏最高军政长官的冯国璋几经劝告才稍微露个面,随便这些人怎么折腾,反正他不赞成,也不反对,一声不吭。
  
  冯国璋反对帝制的原因其实和段祺瑞差不多,唯独不同的是,冯国璋多上了袁世凯一个当。冯国璋自认为自己不是袁世凯的第一心腹,至少也是第二第三,不料老袁竟然将他如此欺骗,真是岂有此理。再者,如果袁世凯不称帝的话,他和段祺瑞都有可能接班,而要是摊上袁克定这个主的话,“这样的曹丕将来如何伺候!”(冯国璋原话)。
  
  不过话说回来,袁世凯也未必是有意欺骗冯国璋,只是他当时真是没下定主意。袁世凯是想当皇帝来着,但也怕当皇帝来着,正出于这种矛盾犹豫的心态,袁世凯这才会跟冯国璋说上面这段话。因为这段话有玄机嘛,袁世凯自认为活不过六十,但袁克定说当了皇帝就可以破除这个家族魔咒,袁世凯这就动心了。据袁世凯最宠爱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说,当时袁世凯其实早知道冯国璋的用意,他是故意用这话来给冯国璋封口的,所以冯国璋刚刚走,袁世凯便气冲冲地上楼跟家里人说:“冯华甫岂有此理!冯华甫岂有此理!”
  
  其实,当时上当的不仅仅是严修、冯国璋这些老部下,就连美国驻华使馆也上了老袁的当。袁世凯曾对徐世昌说,如果有人要陷他于不义,非要逼他做皇帝,他就要避往伦敦去做寓公,不问国事。袁世凯还说,他有个儿子在伦敦留学,他已经嘱咐他在英国略购薄产,以便他退休后遁世隐居云云。由此,美国驻华使馆也信以为真,并据此上报,说“袁总统不会恢复帝制”,可惜最终的事实证明,袁世凯玩了个国际大忽悠。
  
  《民国往事》:连载九十九

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19 12:25:15

  在帝制运动中,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多是一线的重要干部,而热心的其实是那些二线的新进干将。道理很简单,这些人就是要投袁世凯所好,夺拥立之功,也好乘机排挤前面的老干部,为自己晋身求封嘛。
  
  孔夫子说得好,“君子不党”,“结党”必然“营私”,而当时的北洋系就是这样一个无组织无理论的大帮派,袁世凯这个帮主要做皇帝,那排名前几位的大佬就没了当帮主的机会,因为皇帝要传儿子嘛。至于排名靠后的那些人,他们要想挤到前面去的话,就要投帮主所好,因此拥护帝制就是谋取功名富贵的好办法,正如杨度之流。总而言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正如后面的事实所证明的,别看那些二线的干将们闹腾得欢,但真正考验到自己利益了,那一个个就都现了原型。譬如在地方大员中,最早给袁世凯发劝进电的湖南将军汤芗铭,汤芗铭原本不是北洋系,他是在民国后才投靠袁世凯并成为新进亲信的。正因为如此,汤芗铭才要急吼吼的抢这个头功。
  
  当时的一些新进军官也是如此,比如小站士兵出身的张敬尧,他在剿灭“二次革命”和“白狼之乱”中立下大功,当时已经被提升为第七师的师长。张敬尧对袁世凯可谓的感恩戴德,在梁士诒组织各省请愿联合会的宴会上,张敬尧大言不惭:“大总统高升皇帝,发一道上谕就可以了嘛,搞这些名堂干啥子?谁要是敢反对,我就砍了谁的脑壳子!”
  
  二十七师师长张作霖在民国后突然受到袁世凯的恩遇,因此支持帝制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决,他在劝进密电中称:“东三省人民盼望大总统做皇帝久矣!关外谁要是敢有异议的,我张作霖决不手软。如果内省有反对的,我愿意率部入关以平内乱,哪怕是刀斧加身,我也毫不畏惧。”
  
  对帝制最卖力的当然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御干儿段芝贵,他不但自己上表言忠,而且还积极联络各省将军、护军使、镇守使上劝进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在劝进书上签名的各省将领包括:广东龙济光、奉天段芝贵、河南赵倜、湖北王占元、安徽倪嗣冲、四川陈宦、江西李纯、陕西陆建章、湖南汤芗铭、浙江朱瑞、山西阎锡山、察哈尔张怀芝等十九人,而镇守使更有天津商德全、广东龙觐光、冀南王怀庆、陕南陈树藩等三十六人。从资历上来看,这些人基本是北洋系或者投靠北洋系的二三流人物,而且是不是真心拥立还未为可知也。
  
  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世凯也分别调派了曹锟、张敬尧和冯玉祥的队伍入川对阵蔡锷的第一军,广东龙觐光与广西陆荣廷则协防李烈钧的第二军。按理说,北洋军在兵力、兵员素质和装备补给等各方面都远好于护国军,但护国战争却并没有打什么硬仗,双方甫一交战,便陷入相持阶段,倒是各种通电满天飞,你声讨、我调停,闹得不亦乐乎。所谓的“护国战争”,整个就是一个“泡沫战争”或者叫“口舌之战”。
  
  来看看护军战争的大概经过。由蔡锷率领的护国军第一军左路是护国战争中的主力,但实际上也只有四千多人,他们与川军接战后顺利攻占了叙府;而第一军右路则在戴戡的率领进入贵州,进逼贵阳。1月27日,刘显世在被一番运动后随即以贵州都督的名义宣布独立,护国军可谓是兵不血刃,便解除了对云南的威胁。
  
  2月2日,原为蔡锷部下的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率所部三千人在泸州附近的纳溪宣布反正,并引导护国军入川。这时,北洋军总指挥曹锟已经坐镇重庆,张敬尧、吴佩孚等部也已经赶到泸州前线,双方激战相持一个月后,蔡锷率护国军撤退。与此同时,冯玉祥所部也趁着护国军兵力空虚之时猛攻叙府,并在3月2日重新夺回城池,但冯玉祥随后又按兵不动,骑墙观望。
  
  在护国军失利的情况下,四川将军陈宦和前敌督师曹锟却并不追击,反而暗中与护国军暗通款曲,相互协议停战。3月15日,在梁启超的策划下,原为岑春煊部下的陆荣廷在广西宣布独立,并趁势夺了临武将军、云南查办使龙觐光所部的军械饷银,这下立刻扭转了护国军的不利形势。
  
  《民国往事》:连载一百

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19 12:27:52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想调冯国璋和张勋等老将前去剿平西南“叛党”,但冯国璋早已是阳奉阴违,不肯出兵的理由又多又名正言顺。至于辨帅张勋,他也不跟袁世凯兜圈子,直接就跟派来劝解的特使阮忠枢提出“四不忍”,作为拒绝出兵的答复。

何为“四不忍”?“容忍纵容长子,图谋复辟帝制,密电岂能戡乱,国本因而动摇,一不忍也;赣宁乱后,元气亏损,无开诚布公之治,开奸佞尝试之门,贪图尊荣,将国家当作赌注,二不忍也;云南不靖,兄弟阋墙,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生灵堕于涂炭,地方夷为灰烬,国家养兵,反而自祸,三不忍也;宣统名号,依然存在,妄自称尊,惭负隆裕,生不齿于世人,殁受诛于《春秋》,四不忍也。”

要按老张的看法,这袁项城完全是无风起浪,瞎闹一场;你说原来硬逼着清帝退位,已经是铸成大错,如今你又想搞帝制,那也行啊,这现成的宣统皇帝就在宫中,可以把他请出来再坐龙庭嘛!倘若你老袁要做皇上,哼哼,恐怕有点不自量力呢!

被阮忠枢逼得急了,张辨帅就沉下脸来,说:“他闹他的云、贵,我守我的徐州,干我甚事?”一下就推了个一干二净。唉,在辨帅的心目中,袁总统的地位终究比清朝的皇帝差了一大截---人家宣统是天子,你袁世凯算干嘛的,半路天子?

3月19日,就在广西独立后的第四天,一道密电呈到了袁世凯的桌前。这道密电是直隶将军朱家宝送来的,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等内容。等袁世凯看到后面的诸多签名后,差点没有昏死过去:只见冯国璋、李纯、朱瑞、靳云鹏、汤芗铭几个人的大名,清清楚楚、白纸黑字的列在上面。更要命的是,这五个人还在偷偷的联络其他各省的将军一起联名反对帝制。这道“五将军”密电简直就是一道催命符,袁世凯这次终于知道众叛亲离和当年隆裕太后被逼退位的滋味了。

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并向西南各省提出议和。在取消帝制前,袁可定跪求老头子千万别做傻事,他说,要是现在退位,必然大伤士气,何况叛军远在西南,未必能直捣燕京,何必如此仓皇?袁世凯长叹一声,将“五将军”密电掷给这个犬子,说:“祸不在外,祸在萧墙之内!现在不退,难道你还想家破人亡吗?”

但从皇帝位置上退下来的袁世凯,他仍旧自命为民国大总统。对于这一点,北洋系内部倒问题不大,但西南护国军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袁世凯已经没有资格继续做大总统了,因此护国战争还得继续,除非袁世凯惩办祸首、赔偿帝制的花费(据说龙袍龙冠都价值不菲,可惜老袁一次也没有穿着公开亮相过)并自动下野,战火才能平息。

走到这一步,袁世凯可谓是进退两难,而随后的形势对他更加不利。4月6日,龙济光在护国军的压力下被迫宣布广东独立;6天后,浙江屈映光又告独立,照这个架势下去,辛亥革命各省独立的历史又要上演了。5月1日,前两广总督岑春煊(清朝的时候便是袁世凯死对头)与梁启超等人在肇庆成立“两广都司令部”; 8日,又成立了“护国军军务院”,正式与袁世凯政府分庭抗礼。

5月9日,陈树藩赶走袁世凯的心腹大将陆建章,宣布陜西独立;5月中旬,冯国璋、张勋等人策划南京会议,有十七省代表参加。尽管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冯国璋这些地方大员已经隐然有“东南互保”之势,袁世凯已经开始说不上话了。5月18日,尽管“叛党分子”陈其美在上海被人刺杀,但还没有等袁世凯高兴,更大的打击来了,四川将军陈宦在22日宣布四川独立;一周后,湖南将军汤芗铭也宣布湖南独立。

曾有人说,袁世凯帝制失败的原因是“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这“六君子”和“二陈汤”原本都是中药,这里却是暗指帝制运动的几个角儿。“六君子”不用说了,自然是筹安会的杨度等六人;这“二陈汤”原本是指半夏、橘红,但在这里却是三人,即在5月中下旬陆续宣布独立的陕西镇守使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

大家想,这三人原来是何等的忠心耿耿,何等的期盼袁世凯称帝,如今却调转枪头,这让袁世凯是何等的伤心与寒心哪。特别是四川将军陈宦,袁世凯对他可谓是恩重如山,一再提拔,据说还将于夫人所收养的义女许配给他,而陈宦之前又是如何大表忠心的:“我军人以定乱保安为天职,但知效忠元首,不知其他……伏乞大总统俯顺舆情,毅然裁断,早定大计,以幸天下”。在离京赴四川上任时,陈宦更是伏地九叩首,膝行而前,大呼:“大总统如不明岁登基,正位中国,陈宦死都不回来!”这种肉麻的程度,连饱经沧桑的老袁都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现在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陈宦、汤芗铭这些人被护国军逼得紧了,他们为了自保,只好宣布独立,加入民军,这才可以暂时保住自己的地盘。至于袁皇上怎么想,那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了。最绝的是这个陈宦,他不但宣布独立,还宣布与袁世凯断绝一切个人关系。据说,袁世凯在接到陈宦的电报后当场给气晕了过去,醒来后,袁世凯两颊红如炭火,双眼噙满泪水,半天都未出一言---估计陈宦这个投机小人把袁总统的心都伤透了,难怪连蔡锷都骂他是个四处讨好的无耻之徒。

说来好笑,护国战争虽然是三军无主,不过是个泡沫战争,但洪宪王朝何尝不是个泡沫王朝,一捅就破。没了老班底的支持,老袁的独角戏自然无法开唱,而如今北洋帮中又起窝里反,这就算没有云南举义,袁世凯这个皇上也是做不成了。

罢罢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民国往事》:连载一百零一

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21 12:33:23

四十一、关门皇帝羞愤而终

在袁世凯的老部下们纷纷造反的时候,就连家里人也不给他面子。洪宪王朝开张还没两天,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妹妹袁书贞居然登报声明与袁皇上脱离兄弟姊妹关系,令袁世凯哭笑不得。

袁世彤是袁世凯的六弟,他虽然一直在老家操持家务、从来没有出来做过官,但这个弟弟却很关心政治,时不时的就写信给老兄,指斥他这个不对,那个无理。这回老兄要做皇帝了,袁世彤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大骂袁世凯是“清室之逆臣、袁家之不孝子孙”。为此,袁世彤还在家里拉起一支二十来人的“讨袁军”,并号称勤王,要为清室讨伐袁世凯这个贼臣。袁皇上得知这个消息后,自然不能让他胡闹,随后便令地方警察局将他们给镇压下去了。

至于袁书贞,她早年嫁给原山东巡抚张汝梅之子为妻,本来和袁世凯的关系很不错,两家人还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经常走动,并常有书信往来,馈送更是不断。这一次,因为袁世凯要复辟帝制,袁书贞写信给兄长,称:“袁张二姓,世受清恩。兄长代清为民国总统,还可以说是民主,如今又要称帝,到时如何去见地下的隆裕太后?你虽假托民意,但以妹视之,其实就是叛逆罢了!”

就连袁世凯自己家里,也没有太平日子。在伪《顺天时报》露馅后,太子袁克定总觉得父亲已经不再信任自己而打算改立其他弟弟,于是他还想要来个“玄武门之变”,把他的假想敌老二和老六一并干掉;而新华宫里的那些姨太太们,还成天在那里为封“妃”啊“嫔”而吵闹不休,惹得老袁暴跳如雷(据说,后宫开始是这样安排的,正室于夫人为皇后自然没有话说,姨太太们则有子的封为“妃”,无子的封为“嫔”,一些陪侍多年而无子的姨太太就闹起来了)。

在宣布退位前,袁世凯先派人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友徐世昌和段祺瑞,并让徐世昌出任国务卿,段祺瑞出任参谋总长,以帮他解脱困境。袁世凯本以为自己废除了帝制,又将老朋友请出来维持局面,按理应该可以混过去了,但西南各省仍旧不依不饶,非要袁世凯就地下野。

从清末的“非袁不可”到如今的“非去袁不可”,不过区区数年,竟然已是天壤之别。首任内阁总理、在朝鲜便跟随袁世凯的原部下唐绍仪在电报中斥责说:“撤销帝制之令,而仍居总统之位,在执事(即袁世凯)之意,以为可敷衍了事,第在天下人视之,咸以为廉耻丧尽,为自来中外历史所无”;具有多年流亡经历的康有为则建议袁世凯“速携家眷,游于海外”,若“早行一日,国民可早安一日”;蔡锷、唐继尧、梁启超等人也纷纷要求袁世凯洁身引退,抗议声浪真是接二连三,应接不暇。只要袁世凯霸占这总统位置不下来,这全国各地的“劝退、迫退、乞退乃至斥退”的函电便日夜不绝的不断涌来,比原来拥帝时的规模还要多上几倍。

至于那些帝制派的喽啰们,什么“六君子”,什么“十三太保”,大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这下也就溜的溜,跑的跑,没走的也早已是鸦雀无声,只剩下袁世凯这么个孤家寡人,衰病残年,苟延残喘。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以为凭自己的老资格可以力挽危局的徐世昌也是焦头烂额,最后只能知难而退,挂冠而去。

4月22日,段祺瑞接替徐世昌出任国务总理(取消政务堂,改回了原来的国务院),组建新内阁。段祺瑞在重掌大权后,情形就有点类似当年袁世凯逼宫了,只不过当年的袁世凯已经换成了今日的段祺瑞。当段祺瑞准备任命自己的心腹俆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时,袁世凯以“总理是军人,秘书长不宜再是军人”加以反对,事后段祺瑞十分生气,他把烟斗狠狠的掼在桌上,厉声道:“今日还是如此!”

至于另外一个股肱干将冯国璋,这时也没有闲着,他仿照当年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也给老袁量身定做了一个:一、往事不追;二、公权不褫夺;三、私产不没收;四、居住自由;五、全国人民予以应有之尊敬;六、民国政府每年给予岁费十万元。这个优待条件,基本上代表了北洋系的意见,毕竟袁世凯是他们的老领导,做事情不好做得太绝,中国人还是讲人情味的嘛!

据说袁世凯看到这个优待条件后,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还是表示接受。倘若袁世凯真的按照这个优待条件下野的话,袁世凯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毕竟,袁世凯下台了,谁又可以真正取代袁世凯的地位呢?段祺瑞、冯国璋还是黎元洪?谁也取代不了,后来的军阀混战就证明了这点。相反,如果袁世凯能够活下来的话,再次出山并不是没有可能,后来的很多军阀头子不都是屡屡下野、又屡屡复出吗?以退为进,有时候还是一个很好的策略的。

但可惜的是,袁世凯终于顶不住了,称王称帝非但没有帮助他破除家族魔咒,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据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说,在1916年的元宵节,正当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的时候,六、八、九三个姨太太为了“妃”、“嫔”的名分在袁世凯面前大声争吵。袁世凯见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不要再闹了!你们都要回彰德去,等着送我的灵柩一块儿回去吧!”说完,袁世凯便起身回办公室了。当时护国战争已经爆发,袁世凯整日忧心忡忡,精神不振,在被家里这么一闹后,袁世凯从那天开始便饭量减少,慢慢就恹恹成病了。

《民国往事》:连载一百零二

云雾飞舞 发表于 2009-8-23 11:46:31

感谢 宝宝寒 分享,辛苦了,+8分

宝宝寒 发表于 2009-8-24 13:30:48

在各方要求总统退位的声浪中,袁世凯方寸已乱,退位心有不甘,接着开战又有所不能,弄到最后,心力憔悴,他的身体也垮了。到了5月的最后几天,袁世凯已经不能办公;6月5日,袁世凯一度休克昏迷;延至6月6日的凌晨6点,袁世凯终于放弃了对命运的抗争,一命归西。

袁世凯得的病是膀胱结石导致尿毒感染全身,原本这个病是不会导致生命危险的,但袁世凯为人比较固执,一直不肯看西医、不肯动手术(大概也是因为发病的位置特殊,羞于启齿),加上帝制后的种种不顺,急火攻心,更是加重了他的病情。

等到病情急剧恶化、小便不畅后,在袁克定的坚持下,袁世凯才让法国医生贝希叶前来诊治,但此刻为时已晚。贝希叶建议袁世凯到医院去动手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被袁世凯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贝希叶只好在袁世凯卧室给他导尿,但此时导出来的全是血尿。袁世凯自知不起,便急忙让人把徐世昌和段祺瑞找来,并把总统大印交给徐世昌,说:“总统应该是黎宋卿(黎元洪的字)的,我就是好了,也准备回彰德去。”

据说,袁世凯在6日凌晨昏厥复苏之后,对侍疾在侧的老友徐世昌低声说:“杨度杨度,误我误我”;也有人说,袁世凯临终时说的是:“是他害了我!”

这到底是谁害了袁世凯,是杨度、是袁克定还是他自己,随着袁世凯这么一蹬腿,谁又知道?

事实上,在袁世凯几年的治理后,民国发展已经上了轨道,中央财政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民国初年的借债度日到每年库存可余两千万元,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可惜袁世凯偏要做什么皇帝,洪宪帝制这么一折腾,这几年的治理成果灰飞湮灭、化为乌有且不说,袁世凯死后的中国更是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

黎民无辜,受此之罪?

各位,你说做皇帝到底有啥好处?你想那袁世凯袁皇上,从1912年12月12日接受拥戴到1916年3月23日撤销帝制,这洪宪王朝不过维持了八十三天。在这八十三天里,袁世凯既没有举行过登基大典,也没有戴过皇冠、穿过龙袍,搞个百官见面会还偷偷摸摸,胆战心惊,充其量也就是个关门皇帝,结果却落得众叛亲离,声名扫地,更有史书上的千古骂名,这又是何苦来哉?

抛开政治纷争,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袁世凯的话,这个人还算说得过去。袁世凯出身于一个耕读官宦世家,几代人聚族而居,这种传统的家庭最重“忠孝”二字(这也是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妹妹袁书贞与他断绝关系的原因),所以袁世凯在逼迫清帝退位时也一再以民意为借口,不到关键时候自己不出头,就是为了逃避“逼宫”、“不忠”的骂名。而后来为了当总统、当皇帝,袁世凯也都是通过 “选举”、“推戴”、“公决”等方式来进行,至少显得在形式上是合理合法的。

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袁世凯也是无可指摘。他的嗣母牛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这大概也是袁世凯能得到慈禧太后宠信的原因之一)。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事嗣母极孝,他有个姐姐未嫁而女婿病死,遂终身不嫁,平日凛若冰霜,永无笑容,袁世凯尊敬而畏惮之,就算当了大总统后,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薛观澜评论袁世凯时,称他“守礼甚严,秉性孝悌,私德无亏”,应当不是护人之短的溢美之辞。

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妻妾成群,袁世凯也不例外(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腐朽没落、反动至极)。袁世凯一生中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二人,这样一个大家庭肯定会很多矛盾,但至少在袁世凯生前,全家人惟他是从,家庭基本维持了和睦的状态(死后姑且不论)。

袁世凯对子女的管教也很严格,他在自己家中设立了私塾,并分为男馆、女馆(男馆由严修指点,女馆也聘请多位才女,如冯国璋之继室周女士),不但子女都要入学,就连年轻的姨太太也要入女馆学习。袁世凯虽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没少责打他的儿子(哪怕是成家后也在所难免),但他对子女还是难免舔犊情深。据袁静雪在晚年所作的《回忆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说,袁世凯经常和她们讲故事,有时候还故意将银元放在不易找到的地方让她们去找,谁先找到就赏给谁;有时候她们实在找不到,袁世凯就提示她们,最终帮她们找到。

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袁世凯也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多要求门当户对。当时与袁家结亲的多为晚清民初的高官巨户,如长子袁克定娶湖南巡抚吴大澂之女、长女袁伯祯嫁两江总督张人骏之子、五子袁克权娶两江总督端方之女,其他亲家还包括孙宝琦(内阁总理)、陆建章(陕西督军)、张百熙(邮传部尚书)、杨士骧(直隶总督)、薛福成(驻外大使)、荫昌(陆军大臣)、陈启泰(江苏巡抚)、周学熙(财政总长)、那桐(军机大臣)、黎元洪、曹锟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女结亲这也是袁世凯扩展自己势力的一种方式。

袁世凯待人接物,虽然从来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但面色和善,双目炯炯,很尊重人也很注意听人说话,所以各方人才奔走其门,如同过江之鲫。袁世凯的身材不高,但多年的军旅生涯所养成的气质,让人觉得他虽然外表和善,然不怒而威。

阎锡山就曾说他见过袁世凯两次,但不清楚袁世凯长什么样,因为在接见的时候阎锡山既敬又畏,不敢直视。袁世凯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挺直腰板,哪怕是坐在沙发上和人谈话,他也直着腰靠着沙发背,从来没有歪斜着,更不会陷进去。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在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鼻子先发出“嗯”的一声,然后一边摸着胡须,一边慢慢坐下。由于腿比较短,袁世凯坐下后一般是双脚叉开,两腿垂直,仿佛“骑马蹲裆”的姿势,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民国往事》:连载一百零三

云雾飞舞 发表于 2009-8-25 23:20:11

感谢 宝宝寒 分享,辛苦了,+2分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系列连载)----金满楼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