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0 10:14:05

连载134
  
  
  
  
  
  贡比臬的第二次停战(Ⅱ)
  
  
   签署停战协议的地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也就是本文最开始记述《凡尔赛合约》签署的地方,另一个就是贡比臬森林。这个地点属于法国人心目中的圣地,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提出投降的地点。
   最终,希特勒选择了贡比臬森林,他决定在这儿报仇雪耻。这个地方本身,也会增加他报仇雪耻的快感。
   6月19日,一队德国工兵便耀武扬威地开进了贡比臬森林。他们在一名军官的带领之下,开始大搞破坏活动。首先,他们敲碎了贡比臬森林博物馆的游览窗,把福煦元帅的旧卧车,从博物馆里拖了出来。然后,他们还像模像样的装上了1918年的旧卧车铁轨,德国工兵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空地中间的轨道上。一名德国军官手拿着旧照片仔细核对之后,得意洋洋地向围观的世界新闻界和摄影记者宣称:这就是1918年11月上午5时,德国使节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准确地点——一丝一厘都不差的地点。他们还扯掉了车厢上的法国三色旗,悬挂上德国国旗。
  
   6月21日中午,希特勒驱车通过法国北部云遮雾罩的公路,前往贡比臬。《第三帝国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曾是这次事件的当事者,他后来写到:“这是我所能记得的法国的最美丽的一个夏日。6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壮丽的树木——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把一片令人神爽的阴影,投在通往小小的圆形空地的林荫道上。下午3时15分工,希特勒乘着他的曼赛德斯牌汽车来了。同行的有戈林、勃劳希契、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他们都身穿各种各样的制服。”
   就连一项喜欢标新立异的帝国元帅戈林,也没敢乱穿衣服,他手里庄重地拿着陆军元帅节杖。在离空地大约200码的阿尔萨斯—洛林的雕像前走下汽车。雕像用德国军旗覆盖着,为的是不让希特勒看到那把大剑。那是一把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大剑,插在一只死去的老鹰身上,这鹰代表着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向纪念碑看了一眼,继续大踏步地走去。
  
    威廉.夏伊勒继续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希特勒的表情。他写道:“在他生平的许多重大的时刻,我都看到过那张面孔。他的脸严肃、庄重而充满了复仇的神情。从他的脸上,正如从他的轻快的步伐里一样,可以看出一副胜利的征服者、世界的挑战者的神气。还有……一种傲然的内心快乐,这是因为他目睹命运起了地覆天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希特勒的私人保镖回忆说,当时,希特勒口中念念有词,听来像是“我们必将把能引起人们回忆起1918年那个耻辱的日子,一切东西全部毁灭。”
   当他们一行走到这块小小的林间空地以后,希特勒的注意力给离地约3英尺高的一大块花岗石吸引住了。他慢步走上前去,读着石头上刻着的大字碑文[法文]:
   “1918 年11 月11 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希特勒读着,戈林也读着。大家站在6月的阳光中和一片沉静中读着。希特勒的脸上燃烧的是蔑视、愤怒、报复和胜利。他离开了纪念碑,极力使他的姿态能表示出他的蔑视。他回头看了一下,表情轻蔑而愤怒——人们几乎可以感觉到这种愤怒,因为他不能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用他的普鲁士高统靴一脚踏去这些可恶的、挑衅的字句。
  
   突然,他好像感到自己的脸部表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出他的感情似的,他迅速地用两手搭在臀部,两肩耸起,两脚分得很开。这种姿势就像是粗鲁地对着碑文撒尿一般——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挑衅姿态。这种姿态是对现在这个地方的极端蔑视,以及对这个地方使德意志帝国受辱以来,22年中所代表的一切极端蔑视。
   表演完毕的希特勒彻底满足了。那辆破旧的餐车里,早已摆好了一张长台,两边各放了五六张椅子,供双方代表团就座。希特勒大跨步走进谈判的车厢,他一屁股坐在1918年福煦元帅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就像理应如此一般。
   5分钟后,查理·亨茨格将军带领法国代表团进来了。他们的脸上还挂着听到谈判将在何处举行时出现的惊愕的表情。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德国人会把他们带到法国人引为骄做的“圣地”来受这样一种屈辱。他们的这种震惊表情,让希特勒大受满足——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看到法国代表入场之后,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们起立,一句话也未说,双方相对鞠躬后,使各自坐下。他们就像蜡人一样,面无表情,互相对视。首先,凯特尔宣读停战协定的前言。凯特尔说:德国无意用和平的条件,去毁谤一个如此英勇的敌人。“德国目的是要阻止敌对行动的重新发生,是要使德国继续与英国人进行战争,并且为新的和平创造条件,使强加在日耳曼帝国头上的不公正待遇,得到纠正。”——从当时情形看,凯特尔似乎是在对英国而不是对法国讲话。他继续宣布:“德国不会将法国海军舰只拿来供战争中使用,也不使用法国的海军装备......”
   当凯特尔读完这12分钟的序言后,希特勒站起身来,和随行人员退场。凯特尔则继续向法国代表口授停战条件。
  
   希特勒刚一走出车厢,便回过头来对众人说道:“福煦车厢将被运往柏林当作纪念战争胜利的展品,在贡比臬的法国纪念碑要用炸药炸毁”一一只留下孤零零的福煦元帅雕像。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07:25

连载135
  
  
  
  
  
  苛刻但不得不接受的条件
  
  
   希特勒走后,谈判工作交由凯特尔继续进行。他把附有法文的停战条件读完以后,亨茨格将军马上对德国人说,条件太“冷酷无情”了,比1918 年法国在这里向德国提出的条件坏得多。而且,“如果阿尔卑斯山那一边的、一个没有打败法国的国家(亨茨格很看不起意大利,甚至不愿提它的名字),也提出类似的要求,法国决不投降。它将战斗到底!
   此话一出,会场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座在一旁的约德尔将军就非常吃惊,他没有料到一个被打得走投无路的敌人,竟会说出这样倔强的话来。最让德国人感到烦恼的是,亨茨格将军必须要把停战条件报告给贝当政府,才肯做进一步的交涉。
   几分钟后,亨茨格便与法军总司令魏刚将军交谈上了:
   “我是在车厢里给你打的电话。”
   “哪个车厢?”
   “嗯......你能猜到是哪个车厢”......
   这两个法国人就这样没头没脑的聊了起来,一直拖到晚上,双方仍无结果。
  
   次日上午,谈判继续进行。法国人明显多了一个心眼,他们对德国人提出的各项条件进行反复提问,生怕被狡猾的德国人摆了一道。其实呢,国家之间的谈判与小民之间做生意也没什么两样,譬如某个奸商把贷款100万马克,偷偷的改成100万美元,一旦不注意,签了名,按了手印,就是喊爷爷也没用。因此,法国代表把德国人提出的条件逐字推敲,负责解释的约德尔将军说的嗓子都快冒烟了,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
  
   在德国提出的条件中,最受后世唾弃的一条就是——强迫法国政府把流亡法国的反纳粹德国流亡人士,全部交给德国处置。
   法国是个自由的国家,他们也尊重政治庇护人士的各种权利,对法国人而言,这样做是可耻的。但是,当他们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傲慢自大的凯特尔一点也不肯取消这个条件。他大声说道:“德国流亡者是最大的战争贩子,他们已经背叛了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祖国。必须把他们交出来,没有商量的余地。”
  
   还有一条是这样的:凡是与别国联合对德国作战的法国人,被捕以后将按军法处理——就是说,立即枪决。这一条其实指戴高乐将军,这位堂堂的国防部副部长在6月17日逃到了英国,他已经开始在英国组织一支自由法国军队了。
   条款中最后一条是:所有战俘都将被拘留到战争结束为止,对于这样一段文字,法国方面没有提出异议。他们肯定地认为,英国在3个星期之内将被击败,用法国最高当局自己的话说:“不出三个星期,英国就会像一只小鸡似的被人拧断它的脖子。”到那时,法国战俘便可以回家了。(很可怜,这些战俘在集中营做了5年的俯卧撑)
  
   法国人就这样逐字逐段的问下去,谈判拖至下午大半晌后(6点20分),凯特尔完全失去了耐心,他大声尖叫道:“1小时内若不能取得协议,谈判便告破裂,法国代表团将被押回法军阵地。”
  
   这招果然见效,半小时后,亨茨格将军终于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出人意料的是,当仪式结束时,凯特尔叫亨茨格将军停留一会儿再走。待无他人在场时,两位将军默默无言地对视着,两人眼中都有泪水。凯特尔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接着,他便伸出一只手。亨茨格轻轻地握了握它,便又立即缩了回去。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10:25

连载136
  
  
  
  
  
  
  
    这次停战协定,德国电台进行了现场广播。当精神不振的亨茨格一走下餐车时,那边便传来了有节奏的音乐声:“我们打,打打打,打英国佬!”——这是戈培尔玩的花样,无论什么场合,这位“身残志坚”的博士总要配上音乐,而且还是古典音乐。
  
   不管怎么说,希特勒还是给法国政府留下了一块未占领区,它在法国的南部,1940年7月,贝当把首都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后世称之为:维希法国。
   其实,希特勒的做法是一种异常狡猾的手段。这不仅可以从地理上分裂法国,还可以使法国流亡政府难以成立,这个苛刻但不可耻的停战,似乎使法国人保留了一丝情面,最重要的是:摩洛哥、近乐、叙利亚、吉布提、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非和赤道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支那,以及法属西印度的各位总督,都无一例外的向贝当元帅宣誓效忠,不愿效忠的总督全部遭到免职。
  
   而那位逃到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就很尴尬了。他仅仅在非洲、大洋洲上取得了一些小岛屿的支持,其势力范围,甚至连一个印第安大酋长也比不上。这些收获,同贝当元帅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更让丘吉尔和戴高乐郁闷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自由法国。”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迫于大选压力,承认贝当元帅为法国最高领袖。也就是说,承认自由法国运动的国家,仅有英国政府而已。
  
   至6月25日0时35分,停战协定在各条战线开始生效。德国武装力量有理由为这一史无前例的胜利而自豪。德国人民充满美好的希望注视着未来——战争看起来是结束了,英国人不久也会完蛋。
  
   是啊,在上一次战争中,曾经坚持4 年之久而最终胜利的法兰西,在这次战争爆发6周以后,就轰然崩溃,土崩瓦解。在这场法兰西6星期战争中,德军共死亡27074人,失踪18384人,受伤111043人。这个伤亡与22年前那场战争相比,是德国人民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德国人民已经歇斯底里了、他们不停地赞美那个仅用7年时间就改变德国命运的人。七年前,德国还只是个看人脸色的下等国,而现在,却一跃成为了欧洲的主人。
   此时,阿道夫·希特勒已经到达了顶峰,这个第一次把德国人统一在一个真正民族国家中的奥地利流浪汉,这个连中学都没读完的前下士,已经成了世界征服者中最伟大的人物。阻挠他在欧洲建立霸权的,只剩下一个拒不屈服的英国人——那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现在,他领导下的小小岛屿,正遭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围攻。
  
   这也是近1000年以来,英国本土第一次遭受到外族入侵的威胁。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12:54

连载137
  
  
  
  
  
   前奏
  
   在法国即将投降之际,希特勒已肯定地认为,英国一定会急于求和。他在5月24日对龙德斯泰特将军详细的说明了这些条件。他表示,他对英帝国是钦佩的,并且强调指出英帝国有它存在的“必要。”他说他只希望伦敦政府让他在大陆有行动的自由。
  
     他非常肯定地认为,英国一定会同意这一点,甚至于在法国战败以后,仍然没有制定出继续对英国作战的计划。而一向以缜密作风著称的德国陆军统帅部,也没有为希特勒提供出什么计划。
   在这期间,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的日记里,也没有谈到这个问题。他对于俄国在巴尔干和波罗的海的威胁,比对英国的威胁更感到不安——从1939年秋天以来,斯大林已经吞并了28万6千平方英里的土地,人口达二千多万。立陶宛、爱莎尼亚和拉脱维亚都成了斯大林的势力范围。
   6月下旬,希特勒曾和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有过多次私下谈话,哈尔德将军也参加了。哈尔德所担心的是俄国日益增长的好战性,它沿1939年9月的波兰分界线的兵力不断增加,还有它的庞大军备计划。哈尔德尖锐地指出,东部的几个师连海关任务都难以承担,他要求在那里增加德军兵力。
   实际上,此时的希特勒已经有了与俄国开战的想法,但没有表露出来。按计划,在法国战败之后,德国陆军要把155个师减少到120个。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注意,他下令——在行将解散的35个师中有20个师,在必要的时候,就立即恢复起来。他还下令,装甲师和机械化师要增加一倍。
  
   对于希特勒的决定,将军们都不能理解。因为,对英作战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陆军师。并且,要想使装甲师数量增加一倍,自然就要相应地提高生产速度。希特勒命令每月应该生产800辆到1000辆的坦克。可是,兵工署一计算,这个计划可行是可行,但需要钱,这些专家张口就要20亿马克,这还是保守估计。同时,他们还需要10万个技术工人。
   这笔巨款着实把希特勒吓了一大跳,他只好被迫取消这个计划。但是,他又不肯取消增加装甲师的计划。无奈之下,勃劳希契元帅只能自作主张,借以应付希特勒那无法实现的要求——勃劳希契把每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减少到了原来的一半。名义上,装甲师是增加一倍了,但是坦克的数字却没有加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对于以后的苏联战役有着巨大影响。
  
   关于希特勒不想提高军工生产的举动,他自有一番解释。他认为,提高军工生产就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以及战争的不满。他的这个想法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1年之后,美国、苏联、英国3个超级大国的战争机器,开始24小时地全面发动之时,德国90%军工业仍旧实行8小时工作制,周末还有假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希特勒才清醒过来,同意进行总体战,但为时已晚。
  
   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对于他的敌人没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他嘲笑苏联巨人只不过是个猪小肚——一捅即破;另一方面,他又寄希望于与英国讲和。希特勒几乎到自杀的最后一刻,还希望英国会醒悟过来,不致把半个世界让给布尔什维克,另一半让给拜金主义的美国。可是,当1940年英国拒绝希特勒的要求之后,希特勒才猛然发现,他面对的是两个强敌,而他的弹匣里只有一发子弹。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17:09

连载138
  
  
  
  
  
  
   但是,想把这位想入非非的纳粹统帅,从梦中叫醒是很困难的。他现在已经站在胜利巅峰,坐等英国跪在自己脚下苦苦哀求。
   基于这种想法,希特勒也不着急了。在将领们齐聚统帅部,等待元首制定大局的时候,希特勒却一门心思地扑在了秘密出游巴黎的计划之中。他找到自己的私人好友——阿尔贝特·施佩尔充当向导。
   “巴黎历来令我着迷”。希特勒承认,他长久以来就殷切期望有朝一日能参观巴黎,这是个艺术大都市。他确信,他能在巴黎找到重建德国都市的灵感。
  
   在法国投降的那个晚上,希特勒便开始谈论明天参观之事。心急如焚的陆军总司令打来寻找元首的电话,无一例外地被他的副官给挡了回去。次日早上4点钟,希特勒和凯特尔以及大本营的一小伙人,来到一个小村庄外的打谷场上,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们一行爬进飞机,在茫茫夜色中,朝着巴黎方向飞去。
   在这黎明后的三小时里,他游览了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巴黎残老军人院。在这里,他脱帽伫立,毕恭毕敬地面对拿破仑的石棺。
   观光途中,希特勒曾提出是否在巴黎举行盛大阅兵的问题。可他的副官们都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英国空军如果得知了这个消息,肯定会来捣乱。于是,希特勒就打消了在巴黎阅兵的企图,但他自己的说法却是:“我现在没兴趣搞阅兵,大功尚未告成。”
  
   天大亮时,他从圣心节和貂峰的前院,再次俯视了延伸在高地下的巴黎城。美丽的巴黎让他陶醉,他惊呼到:“感谢命运,我终于看到了历来让我神往的巴黎”,他说:“我命令部队绕开巴黎,避免在它附近作战的原因也在于此。”
   随后,他还去参观了巴黎大歌剧院,早年在维也纳流浪之时,希特勒就对这座大剧院羡慕不已。他还命令把歌剧院的灯光全部打开,就像要上映节目一般。对建筑颇有研究的希特勒,就像回到了总理府一样熟悉,他快步穿梭在每个包厢之间,一直陪他们参观的白发老侍者,既生硬又自豪地告诉他看到的这一切,他眼中放射出兴奋的光芒。“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剧院!”他兴奋的喊道。
  
   据施佩尔回忆,在参观完毕后,希特勒还不忘记让副官掏出150马克,递给那位白发老侍者,但这位法国人坚决地谢绝了。当希特勒再次把钱递给他时,这位骄傲的法国人仍然坚决拒绝。他不卑不亢的说道:“这不过是我的本职工作罢了。”
  
   然而,希特勒的巴黎之行却引发了巴黎人的不安。那天早晨,见过他的几个巴黎人都被吓得惊慌失措——当他的车队在街道上碰到一群妇女时,最胖的那位恐怖地指着他惊呼:“是他!是他!”她的喊声吓得众人四散奔逃,混乱不堪。当他乘车穿过里尔时,一个探头窗外的妇女认出了他。“魔鬼!”她急急忙忙的把脑袋缩了回去。希特勒起初觉得有趣,后来他便发誓要将这一形象从被征服者的心头抹去。他对身边随行人员说道:“我的部队要当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谁要是抢劫,就当场枪毙。我要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
  
   这样,进入巴黎的部队便不敢大摇大摆,更不敢白吃白喝。凡买东西,他们必分毫不差地给钱。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咖啡馆门外,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喝咖啡,分享着6月下旬的阳光,在塞纳河自由自在地游泳。在外国人开设的酒吧外,都无一例外的挂上了标语:“在这里,请说德语。”——仅仅是一周前,这些标语却是:“在这里:请说英语!”
   希特勒狡猾的手段,也给法国人留下了极好印象。在巴黎,一部分安于现状的法国人的书信落款字样已经变成了——“德国,巴黎。”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23:20

连载139
  
  
  
  
  
  
   这种相处虽然有一丝尴尬,且语言不通。但巴黎人的恐惧已经消失了——他们原以为妇女会遭强(和谐)奸,商店和银行会被洗劫。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德国军队在帮法国难民返回首都。在巴黎全城都挂满了路牌,上面画着一个怀抱婴儿的德军士兵,还有句忠告:“法国人,信任德国兵吧!”
  
     希特勒想来会为其士兵感到自豪的。他们穿得整整齐齐,对妇女彬彬有礼。每天都能在咖啡馆看到陷入热恋的德国士兵。在美丽的罗浮宫、在法国动物园,他们光着秃秃的脑袋站着,其武器仅是照相机。不过,心眼多多的法国人,早已经把真迹藏了起来,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断臂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石雕,都无一例外的换上了仿制品。德国兵可未注意这点,他们像是前来游玩的旅客,成群结队地在各个名胜古迹面前合影留念。
  
  
    次日,希特勒叫来了施佩尔,希特勒让他起草了一份法令,宣布柏林的楼房建筑全部复工。“巴黎不是很美吗?”他说“应该把柏林搞得比它更美。当我们把新柏林建成以后,巴黎也会黯然失色。”
   三天后,他正式签署了这份文件,文件上写到:帝国首都的改建,将于1950年完成。
  
  
   6月24日晚,在法国停战协定刚刚生效的时候,希特勒回到了他的指挥部。陆军将军们终于知道了失踪一天的希特勒到底去了哪里。他们非常不满,甚至有点怨气。他们强调说,如果给予英国人过多的休整时间,入侵就会越发困难。
   可是,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他依旧相信英国会投降。乐观的他,还留下众人坐下来吃夜宵。天空越来越黑,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雷声,午夜来临时,有个副官报告说,英国轰炸机来了,要熄灭灯火。
   希特勒命令把餐室的灯关掉,把窗子打开,仅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用低低的声音不断地播着音。凌晨9点35分,在这规定停战生效的时刻,司号兵吹响了停战的号令。众人端坐在黑暗中,只有闪电不时使人们的脸孔闪亮。
     香槟酒杯被分发给了众人,室内安静得令人毛骨悚然。施佩尔写道:我们都默不作声地端坐在黑暗之中,怀着体验这一历史时刻的心情。号角声顿起,吓了人们一跳——这是普鲁士的传统信号,意味着“战争从此停止”。在黑洞洞的屋子里,已经有人感动的在擤眼泪了。凯特尔站在黑暗中发表了讲话。他举起酒杯,号召众人为最高统帅希特勒元首“连干三杯”。
  
     于是,众人便起身碰杯。希特勒仍坐着,显得有些不自然。他不喜欢这种做作,但又得服从陆军的传统。他缓慢的站起身来,礼节性地将酒杯碰了碰嘴唇,滴酒未沾。之后,他便坐下,低着脑袋,陷入了沉思。他既不习烟,又不饮酒,大本营的随从们早就习以为常。在这群欢快而热烈的人中,他反而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人。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话,他用轻微而含糊声音说道:“责任非常重大呀……”但是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他轻轻地站起身来,转身离席,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25:44

连载140
  
  
  
  
  
  
  
   与悠哉游哉的希特勒,形式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政府。现在,这个小小的岛国已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对普通英国民众来说,1940年的夏天,是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整个炎热的夏季,一层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笼罩在这个近1000年都未遭入侵的古老帝国。
  
   每隔几天,丘吉尔就会发表一大堆热情洋溢的演讲。这个岛国的士气,似乎全靠丘吉尔一张利嘴才能苦苦支撑。也许,这位首相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更加悲痛。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这种悲恸只能压抑在心底。在公众场合,他不断宣扬这是“大英帝国最好的时刻,这个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
   诶,伟大且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
  
  
   如今,在英国东部海岸线上,每天都能瞧见英国士兵在海滨花园里挖沟掘壕、在码头上站岗放哨。离海岸稍远一些的内陆地带,大小城镇的妇女们都被临时动员起来,紧张地挖掘着所谓的“阻遏线”和反坦克壕。而男人们,则开始在城郊和市区主要街道,修建防御工事,构建铁丝网。市民们接受政府发放的武器弹药,在伦敦广场和屋顶平台,民众们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就连旅馆侍者也加入了救护队,开电梯的服务生一下班便跑去挖战壕……
  
   现在,英国民众最担心的,就是德军闪电般的登陆战。面对希特勒频频伸过来的橄榄枝,他们则认为这是一种迷惑手段。因为,丘吉尔政府声嘶力竭的宣扬到:“德军的登陆行动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哪怕是一艘德国舰艇向英吉利海峡的调动,都会让丘吉尔胆战心惊。用他自己的话说,“入侵的军队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生灵涂炭,十室九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英国陆军早已在敦刻尔克丢光了他们所有的重型武器。若不是美国援助,英国连10个步兵师都武装不起来,他们的装备匮乏到几乎难以忍受的地步。譬如,丘吉尔在巡视多佛港附近海滩的时候,就碰上了一位旅长的诘难。
   当时,那位旅长向前来视察的丘吉尔抗议道:“我的旅守卫着3公里长的海岸线,但我只有3门反坦克炮,每门炮有6发炮弹。”他还用略带调侃的口气问丘吉尔:“是否可以让手下的士兵射击一发炮弹,以资练习,至少让士兵们瞧瞧这种炮的威力如何。”
   丘吉尔冷冷回答道:“不行,我供不起演习的炮弹。”
  
   为了弥补陆军的不足,英国战时内阁也曾采取了紧急措施。他们组建了一只150万人的“国民自卫队。”人数上看起来倒是挺拉风,不过,这些自卫队大部分连武器都没有,使用的是草耙和高尔夫球杆,有的枪支还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老古董,感情丘吉尔还指望这支军队去抵抗德国人的入侵。在南部沿海地区,民众还奉命摘下了街道上的所有路牌。据说,这样做可以让入侵者迷路……
   无论如何,丘吉尔政府已经严阵以待,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他们把一切可以抗击登陆的条件都算了进去——大到一个师的调动,小到一挺机枪的使用价值。什么细枝末节都分配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不过,丘吉尔还有一件放心不下的事情,特别是在德国登陆行动越发临近之际,他就越感到不安与恐惧。正如丘吉尔自己所言的那样:“这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决定,在我一生参与的决定中,只有这个决定最违背天性,最使人感到痛苦”——弩炮”作战计划。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1 09:32:14

连载141
  
  
  
  
  
  
  “出膛的弩炮”
  
   丘吉尔:“达尔朗,你千万别让德国人拿到法国的舰队啊。”
   达尔朗:“绝不会那样做,那是违背我们海军的传统和荣誉的。”
  
  
   此言终成谶语,德国人确实没能拿到法国的舰队——1940年7月1日,丘吉尔的弩炮出膛,一只庞大的英国舰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驶离港口,朝着地中海西端的奥兰港急驶而去。在那里,停泊着法国最为强大的主力舰队。
   而这只英国舰队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法国舰队,解除他们的武装,夺为己用。如若法国海军拒不遵命的话,就只能诉诸武力,将其彻底毁灭也在所不惜。
  
   丘吉尔的决定也许很残忍,但从英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轴心国不会擅用法国战舰这一承诺,邱吉尔不抱任何信心,他当然不会相信满嘴跑火车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于达尔朗的承诺,也是如此。战争就是这样,昨天还是亲朋挚友,今日必将其作为敌人,甚至将其消灭。在国家利益面前,义气,不值一文。
  
   7月3日上午6时20分,英国舰队在旗舰“胡德号”的率领下,抵达了奥兰港湾入口,他们在峡湾之间一字排开,对港口呈包围之势。起初,法国人还不知道灾难已经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还以为英舰在地中海附近围捕德国潜艇。因此,并未在意。
   可是,过了一会儿,法国人就感觉情况有些不对劲了。他们看见,不远处的英舰已经开始在港口处密密麻麻的投下了大批水雷。就在茫然的法国人不知所措之际,英国军官向法国战舰发布了一道广播,这则广播很简单“加入我们,与我们站在统一战线上,共同打击德国入侵者。”
  
   对于英方的要求,法国舰队司令让·苏尔将军拒绝答复,他认为,既然法国已经宣布停战,并保持中立,法、德两国政府也共同承诺,不会使用法国舰队于军事用途。既便如此,英国人依旧苦苦相逼的做法,是尤为可耻的行为。因此,这位大骂英国政府背信弃义的将军拒绝任何答复。
   无奈之下,英国军官只好乘上摩托艇,驶进港口,把最后通牒递到了法国人手上。
   在这封最后通牒中,他们给法国人开出了4个条件,这4个条件都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1. 随我们出港,继续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而战。
   2. 裁减船员,在我们的监督下开往英国港口。
   3. 把军舰交给美国政府妥善保管,直到战争结束。
   4.在6小时之内,自行凿成军舰。
   最后,英国人还写到,如果你们未能遵照上述办法行事,那么,我只好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们的舰只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在这封信中,所开列的应该不算条件,而是威胁。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达尔朗上将正在旅途之中,让·苏尔将军无法联系到他。所幸的是,让·苏尔成功地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海军总部。怎料,海军总部的官员们全是一群老愤青,愤怒的老愤青们向官兵发出号召:“地中海所有法国海军部队进入备战状态!”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2 10:53:36

 连载142
  
  
  
  
  
  
  
  
   法军进入战备状态的举动使得英国人大为恐慌。他们看见,法舰烟雾升腾,升火待发;在港口处,法国陆军甚至还调来了一批野战炮,周边的要塞和海岸炮台居高临下,炮管齐刷刷的对准了自己。
   此时,英方代表仍在奥兰港与让.苏尔将军的副官争论不休,由于让.苏尔将军拒绝与英国人见面,他的副官又不得要领,双方争论了老半天也没谈出个结果来。那位恼怒异常的法国军官一再承诺,“法国舰队不会向轴心国投降,但也不会向英军的最后通牒屈服。”英国人沉默不语,只是不住地摇头,谈判陷入僵局。
   于是,双方就这样剑拔弩张的对峙了整整半天时间。直到下午4时46分,英国舰队司令——萨默维尔中将接到了一封丘吉尔亲自拍来的警告:“尽快解决问题,否则你将应付法国援军。”
  
   不能再等了!5时15分,萨默维尔中将向法舰“敦刻尔克号”发出最后一封警告:如果5时30分前,你们仍不接受我方任何一项建议,我方只能将你们的军舰击沉!
   同时,英方代表也灰溜溜的从奥兰港逃命。甲板上,英国水兵进入备战状态,推弹上膛。军官们则站在指挥台上指手画脚,“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鱼雷攻击机开始启动活塞,战斗一触即发。
  
   惊异的是,让.苏尔将军依旧选择了沉默。并且,英国人都把话说的这么直接了,他还是无动于衷。这位自信的将军以为,英国人的做法不过是一场军事示威罢了,达不到目的,自然就会走人。他压根就不相信英国人会对自己开炮射击。因此,当他的下属提出先发制人,率先开火时,这位将军回答说:“不行!”
   就这样,法国人把先发制人的机会拱手让给了对手。
  
   英国人特绅士,5时30分整,英国旗舰“胡德号”打响了第一炮,其超大口径炮弹(15英寸)如雨点般的砸进港口。同时,从“皇家方舟号”起飞的攻击机,不断地俯冲下来,向法舰投掷致命的鱼雷——战斗,总归还是打响了。
  
   懵了,法国人现在彻底懵住了。在法国旗舰“布列塔尼号”上,司令员看着他的士兵有气无力地进行战斗,像是在痛苦挣扎一般。这些士兵表情麻木,神情沮丧,眼睛里充满了愤怒。有的,在大声咒骂,对司令官的命令充耳不闻。他们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被自己的盟友炮轰,为什么盟国之间要互相对击。
  
   战斗进行到10分钟,奥兰港内已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被击沉的油轮扩散出大批燃油,使得海面都在燃烧。首先被英军击沉的是旗舰“布列塔尼号。” 英国人几乎把所有的炮火都集中在这艘庞大的战列舰上,法国人也从最开始的迷茫转化为愤怒,“布列塔尼号”在被鱼雷击沉的那一瞬间,仍在开炮还击,舰上1130名官兵随该舰沉入海中,这些落水的法国人不肯接受英国人的救援,面对英国人伸过来的援助之手,许多人坚决的回答到:“不,宁肯被淹死,也不会接受背叛者的救援!”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2 10:55:28

连载143
  
  
  
  
  
  
  
   “布列塔尼号”沉没后,英舰便转移炮火,继续射击其余法舰。前一刻还信心十足的让·苏尔将军被迫发出信号:请求立即停火。萨默维尔答应了,但他同时补充到:“除非我看见你的舰队沉没,否则我还会开火。”
   (这叫什么话)
  
   为了避免被炸沉,法舰“敦刻尔克号”与“普罗旺斯号”选择了搁浅——它们全速冲上了沙滩,尽管船身被炸的千疮百孔,但它们依旧停靠在沙滩上进行英勇的还击。另一艘法舰“斯拉特斯堡号”则选择了逃跑,它也是所有战舰中,准备最充分的一艘。在英国人开火之际,它便扬帆启航,在浓烟的掩护下,“斯拉特斯堡号”穿过遍布船骸的海港,全速驶向深海。
   在逃逸过程中,“斯拉特斯堡号”不断用主炮轰击水面,盲扫海面水雷。可笑的是,英舰“胡德号”担心踩上自己铺设的水雷,因而放弃了追击。“皇家方舟号”拟用的鱼雷攻击,也未能击中该舰。
   此后,“斯拉特斯堡号”在5艘从阿尔及尔赶来支援的驱逐舰护航下,于众多法国海军官兵的欢呼声中,缓缓地驶进了土伦港。同时,它也是唯一从奥兰港中逃出升天的战舰。
  
  
  
   然而,奥兰港的悲剧仍在继续上演,在料理完主力舰后,英舰开始横扫剩余的小型战舰——几艘轻巡洋舰、一些驱逐舰和潜水艇。那些落水的法国水兵在海面苦苦挣扎,海上漂浮的柴油使不少人在呼吸时,不慎呛入肺中死亡……
  
   鉴于港口附近海岸炮的威胁,英国舰队于6时12分停止射击,全身而退。最终,这场充满希腊式的悲剧致使1297名法国水兵死亡,341人受伤。更令法国人无法接受的是,打败他们的德国人尚且允许法国人保留自己的海军,而一周前还并肩做战的盟友,英国!却要对法国人赶尽杀绝。这一事件激起了法国人的公愤,特别是它发生在达尔朗上将发誓不将军舰交给希特勒以后。“英国人背信弃义”一语,已成了法国大街小巷的口头禅。那些异常愤怒的法国士兵用刀片刮去了纹在身上的“联盟”字样;贝当元帅也断绝了与英国政府仅存的外交关系;就连那位呆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也在办公室里破口大骂英国的愚蠢和无耻。
  
   同时,这次事件还导致了“自由法国”运动陷入低谷,丘吉尔连巡视法国军队的仪式都不敢参加。直至今天,如果有人在法国人面前提起此事,法国人仍然会咬牙切齿,悲愤不已。
   这就是国耻。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查看完整版本: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