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2 10:57:23

连载144
  
  
  
  
  
  
  
   英国人虽然取得了大胜,但在世界舆论面前却被鄙视了很久。所幸的是,丘吉尔脸皮够厚,这些鄙视都被他华丽的无视掉了。
   在这次袭击中,英国海军仅损失了1艘驱逐舰,5架水上攻击机。有意思的是,英国海军损失的那艘驱逐舰居然是被一艘意大利潜艇——“马可尼号”击沉的。实际上,在英舰前往奥兰港的途中,这艘东游西荡的意大利潜艇就发现了这只庞大的舰队。无奈英国舰队航速太快,意大利潜艇拼了老命都没能追上,远远的发射了几枚鱼雷,也未能命中。
  
   可想而知,意大利人一定郁闷坏了,丧失了这么好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马可尼号”便呆在原地守株待兔。(反正也没什么地方可去) 第二天,“马可尼号”果然又发现了返航的英军舰队。这次,意大利人获得了战果——它发射的鱼雷击沉了英国E级驱逐舰“护卫者号。”
  
   萨默维尔中将从截获的电报中获悉,法国海军已经派遣了一只强大的舰队,其中还包括8艘潜艇组成2个战斗群对自己进行拦截。因此,英国人大惊失色,误把意大利潜艇的袭击当成了法军潜艇。于是,英国舰队没敢纠缠下去——他们慌不择路地逃入了直布罗陀海峡的英属港口。
  
   7月4日,丘吉尔“怀着深切的悲痛心情”(据他本人说)在众议院详细报告了“弩炮行动”的经过,议员们全体起身鼓掌,欢呼之声响彻云霄。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原来我走进议院发言的时候,我所受到最热烈的掌声,一般是从工党席位传来的,保守党总是以几分保留的态度对待我。但是现在,在这庄严的、响彻云霄的和声中,大家都团结在了一起!
   (真搞不懂英国人,打败法国海军居然这么高兴)
  
   也就是在这一天,为了挽回法国海军的威望,法国海军部公开对外界媒体宣布:我们的主力舰之一“敦刻尔克号”损伤甚微,很快就能出航。
   这实在是一道轻率的言论,英国皇家海军再次迅速做出反应。你不是损伤甚微吗?那好,我帮你打回原型。
   5日傍晚,英国舰队再次出动。这次,他们决定动用“皇家方舟号”的舰载机进行攻击。6日清晨,在距奥兰港145公里的地方,“皇家方舟”号起飞了12架“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和12架“海上大鸥式”战斗机,对搁浅的“敦刻尔克号”实施3波段的鱼雷攻击,炸死154名法国水兵,“敦刻尔克号”的主装甲带也被炸了个稀巴烂,蹲在厂里大修了两年也没能修好。
   这就是多嘴的代价。
   (八卦一句,“弩炮行动”使用舰载机袭击敌人舰队的做法,让倭国海军特感兴趣,在一年后的珍珠港,倭国剽窃了英国人的技术,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痛下杀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奥兰事件之后,法国海军虽实力大损。但火力强大的“黎赛留号”战列舰仍旧是英国人的心腹大患。1940年9月,英国对在北非达喀尔港的法国舰队又发动了“威吓行动。”
  这一次,双方就不客气了,来上二话不说,一顿死磕。驻达喀尔的法国舰队在要塞炮台和本土赶来的巡洋舰队的有力配合下,击伤了3艘英国驱逐舰,重创英舰“坚决号”战列舰,打得英国人落荒而逃。
   尽管法军取得了完胜,但英国也完成了最主要的目标——“黎赛留号”战列舰被击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英国不再面临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
  
   现在,丘吉尔终于放下心来。不再担心自己的海权受到挑战。
   来吧,德国人,没有制海权,看你如何征服大不列颠。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2 10:59:45

连载143
  
  
  
  
  
  
   战争与和平
  
   在整个6月下旬和7月初,希特勒都在苦苦等待英国政府的投降。
   可是,当英国海军袭击法国舰队的消息传来之后,希特勒才真正意识到英国政府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决。几乎完全不懂海军战略的他,被英国的海上力量弄得目瞪口呆。他突然明白,即便自己能成功征服英伦三岛,丘吉尔也可以在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建立临时政府,然后再凭借美国的援助,重新打回欧洲。
   毕竟,海洋不在他希特勒手上。
   也就是说,英国政府有资本和他耗下去。
  
   是谈判,还是诉诸武力?希特勒在犹豫不决中徘徊。英国为何如此不愿和平?据哈尔德的日记记载,希特勒自问自答:“是因为丘吉尔仍然期望美国或者俄国,会采取某些行动。”但是,丘吉尔以英伦三岛的代价与希特勒进行赌博,其筹码,是不是太高了?
  
   希特勒大惑不解,他的将军们也大惑不解。尽管元首和这些将领们策划战争是一把能手。但是,他们缺乏深谋远虑的战略。按他们的设想,法国战败后,英国一定会投降。可是,当强硬的英国政府声称要坚持打下去的时候,希特勒才突然发现,自己连征服英国的军事计划都没有。甚至可以说,他压根就没有完整的战争计划。希特勒本人可以说是一头陆狮,但绝不是海狮,他缺乏跳下海水的勇气。在他眼中,只有大陆,没有海洋——这也是所有德国人的通病。
  
   于是,希特勒越走越远,频频向英国伸出橄榄枝、急不可耐的把热脸往丘吉尔的冷屁股上贴——为了试探英国政府的态度,疾病乱投医的希特勒开始在瑞典、美国和梵蒂冈展开外交活动。其中,最热心的要数瑞典国王,这位82岁高龄的老国王亲自出马,以国家的名义要求丘吉尔与希特勒和解。
   (咦,丘吉尔与希特勒和解,这是天方夜谭还是一千零一夜?)
  
   丘吉尔自己,正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对于瑞典发出来的和平试探颇感为难。”同时,他也深信希特勒是在利用他们。丘吉尔早已清楚地看透了这个流浪汉出生的奥地利人,实乃一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卑鄙小人。对于和平谈判,丘吉尔的答复是这样的:“只要希特勒先生愿意恢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挪威、丹麦、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法国的自由和独立,便可进行谈判。”
   同时,当丘吉尔得知德国大使企图在华盛顿与英国大使会谈的消息之后,立即发出了一封急电:“告知洛提安勋爵,决不能给德国代办以任何答复。”
  
   丘吉尔的态度很明确了,在他的心中,这已不再是一场追逐利益的战争。而是尊严之战、正义之战。在7月初的一次帝国参谋部会议上,这位身着睡衣,衣冠不整的首相是这样说的:“我将在这间屋子里指挥这场战争,如果我们受到入侵,我就坐在那里”——他指了指跟前的那把椅子,“我就坐在那里,直到德国人被赶走,要么,他们把我的尸体直接抬出去!”
  
   也许,就如上文的齐亚诺日记中记载的那样:希特勒现在是一个赢得了一大笔钱的赌徒,他想从桌边站起来,想早日结束战争,不再冒险了——可是,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作为赌场老板的丘吉尔,直接把这位想跑去和苏联斗地主的希特勒先生重新拉回座位,赢了钱就想跑,没门!我们接着玩。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2 11:02:11

连载144
  
  
  
  
  
  
  苏联还是英国?
  
   英国的不妥协把希特勒的千秋大梦惊醒了。实际上,在那年七月份,这位纳粹统帅就已经做好了入侵苏联的准备。如果说在以前,入侵苏联还仅仅停留在幻想的阶段,那么现在,就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
   7月16日,希特勒把古德里安从法国召回,让他制定出一个入侵苏联的可行方案。这位将军虽然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还是照办了。
   在一次会议上,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希特勒把约德尔将军拉到一旁,问道:“你看,在今天秋季的时候,能否完成进攻苏联的准备,比如9月份。”
   这位将军一听就慌了,什么?今年9月份?希特勒解释说:“俄国在6月份轻率地占领了波罗的海小国和罗马尼亚的一些省份。它们沿边境不断增加军事力量,而我们却只有5个师驻扎在这里,这就不难看出俄国还想获得什么。”
  
   关键在于,希特勒极其担心斯大林会于今年秋天入侵罗马尼亚油田。而罗马利亚油田又构成了德国的生命线——德国每月都要向罗马利亚进口大约5万吨原油。如果这个地区受到威胁,德国将处于苏联种种讹诈的地位。没有了油田,一切都免谈。
  
   希特勒雄辩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的目标就没有改变过。它要先吞下整个波兰,并从政治上使保加利亚俄国化,然后是芬兰,最后是达达尼尔。和俄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事已如此,最好现在——今年秋天就打,延期只对俄国有利。”
   这番话把约德尔听的云里雾里,尽管他也瞧见东方日益凸显的威胁,但没料到希特勒会如此着急。他勉为其难地劝告希特勒,单从运输上看,今年秋天攻打俄国是不可能的,他用手指着红色大理石桌上铺展开的一张铁路地图——在他手指的地方,仅有几条稀稀拉拉的铁路线,远不及西部密集。
  
   看来,希特勒雄心勃勃的大计不得不搁浅一段时间了。他自问到:“那只有等到明年开春了?”
   无奈之下,这位垂头丧气的纳粹统帅只能下令:最高统帅部应优先考虑扩大东方铁路的装卸能力。
   Ok,入侵苏联的决定便在希特勒一时心血来潮之际被敲定了。
  
   约德尔将军起身告退,走出会议室后不久,他的神经开始紧绷起来,这位将军急急忙忙的跑到贝希特斯加登车站——最高统帅部主任瓦尔利蒙上校的专车内,就此事进行磋商。瓦尔利蒙与三名军官正在这里工作,他们瞧见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约德尔神色慌张,不断用舌头舔着嘴唇,大跨步的走了进来。
   原以为,这次不寻常的来访,大概与提升晋级有关,或者要进行嘉奖。但是令他们惊奇的是,约德尔前脚刚一跨进车厢,便叫人把餐车的门窗全部关好。接着,他便突然宣布,“元首已决定,要一举永远消除布尔什维克对世界的威胁。” 约德尔话的效果,好像让人触电一般,瓦尔利蒙上校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意识地死力抓住了一把椅子,就像要将它捏碎一般。
   “不行的!”一位名叫罗斯贝格的上校脱口喊道。英国还未战败,元首怎么能打俄国!约德尔给了个奇特的回答:“元首生怕,战胜英国后的公众情绪,将不允许他向俄国发动一场新的战争。”
  
   这个答案自然不会让众人心悦诚服。反对的意见很快就爆发了,瓦尔利蒙上校嚷嚷道:“这种打法,是腹背受敌的打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正是这种两战作战而导致的,元首连这个教训都忘记了吗?为什么在与莫斯科签订条约后,还来个突然改变?斯大林不是遵守诺言、将原料和粮食准时地全部运来了吗?”
  
   瓦尔利蒙的诘问让约德尔将军哑口无言,他只能狡辩说:“与布尔什维克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如在我们军队处于高峰时发动进攻!”
   这种回答说服不了瓦尔利蒙,他仍试图以理据争,其他三名军官也帮着他说话。一时间,车厢里嚷嚷闹闹的如菜市场里讨价还价一般。
  
   约德尔开始不耐烦起来,他原意是来找瓦尔利蒙上校进行磋商的,结果呢,全是反对意见。有一丝气馁的约德尔不得不打断这次“菜市场大辩论,” 他最后说到:“诸位,这不是让大家讨论的问题,而是元首的决定!”

洛萨 发表于 2010-7-22 12:02:38

这个我的好好看看!谢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3 10:06:21

连载145
  
  
  
  
  
  
  “代号海狮”
  
   1940年的7月份,希特勒一方面积极准备入侵苏联的行动,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付英国的不妥协。
  
   可是,希特勒对入侵英国的行动一点儿都提不起兴趣。7月16日,希特勒接受了约德尔草拟的入侵英国的战争计划,他冷淡到:“如果需要,就执行。”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
  
   最初,这个作战行动的代号被命名为“狮子”,不久又改名为“海狮”。其实呢,这个代号取的并不隐蔽,即便是最菜鸟的特工也会看出,这里的“狮子”是指英国皇室的标记——从金雀花王朝到都铎王朝,狮子就已经成为了英国皇室盾徽上的标记。
   但是,负责设计代号的约德尔将军却一点都不含蓄,他设计的代号总是把一些秘密的军事行动搞得毫无秘密可言。
   不过话说回来,保密也是徒劳,丘吉尔早就在磨刀了。
  
   搞笑的是,这个所谓的“海狮行动”在陆军的将军们眼中,就好像是去英国旅游一般——由于近来的胜利,将军们都很乐观,他们争先恐后地抢夺英国最有利的进攻阵地,这群老先生们个个激动万分,指着英国地图,七嘴八舌地说:“这里,这是你的。伦敦,那是我的。”
  
   对于陆军这种轻率的态度,海军元帅雷德尔感到十分震惊。他深知,由海路登陆的方式,德军并没有训练过。而那些陆军将领们呢?总把事情想的过于简单,这些旱鸭子们仅仅把“海狮”看做是一次渡河行动、一次像强渡马斯河的行动——只不过这条河宽一些罢了。
   雷德尔后来写到:他们似乎不懂,想要渡过40多公里、还通常是白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峡,与攻过2公里多宽的莱茵河,或攻过1公里多宽的维斯杜河,有天壤之别。
  
   于是,这位海军元帅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海狮计划行不通。他强调:“从德国水域撤走一千艘驳船于军事用途,会使大部分工业瘫痪。”
   可是,这句话却让众将领们把雷德尔鄙视到了极点——骗谁呢,谁不知道现在德国工业大部分都在生产商业用品,并且还是奢侈的豪华用品。(纳粹的哲学观是,“高等物质生活才是民族活力的体现。”这话是戈林提出来的。同时,这也是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德国人都追求物质生活去了,迟迟不把商业生产转入军事生产,这一点,以后将会详细提到)
  
   不管怎么说,雷德尔现在成了焦点人物。因为,在整个第三帝国高层,就他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并且,让他悲愤的是,陆军一点都不替他的海军着想。譬如,海狮行动最最关键的步骤是:让海军维持一条320公里宽的海上走廊,以便25万陆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要确保这一点,就必须在突击部队的东西两翼部署大面积的雷区,以阻止皇家海军的有效进攻。
   换句话说,德国海军必须在320公里宽的走廊两边布上水雷,让英国舰队不敢轻易靠近,而德国军舰则在走廊内来回巡弋,掩护陆军登陆。
  
   这个计划看上去是挺不错,可是,德国海军哪来这么多战舰呢?在挪威一役中受损后,雷德尔手中可供作战的只剩下48艘快艇、1艘重巡洋舰、4艘驱逐舰、3艘鱼雷艇——剩下的几艘大型战舰不是在修理厂,便是还在建造。
  
   在一次希特勒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上,雷德尔就这样反问那些陆军将领:“这样一只弱不经风的舰队如何抵挡得住英国的皇家海军呢?”不料,雷德尔这话倒把一旁的希特勒给听郁闷了。“我们的小海军呀,”希特勒满腹惆怅的叹息道,“只有敌人的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五!”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3 10:11:38

连载146
  
  
  
  
  
  
  
   雷德尔悲观的论调,让陆军将领们气馁到了极点。当然了,雷德尔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可不愿意为了所谓的“海狮行动”而拼光了自己的海军,挪威之战的损失已经够让他心惊胆颤了。
   到了这种时候,希特勒总是出来作裁定的——希特勒建议,将战线比原定的缩短一些,把滩头阵地缩短至90公里。
   对于这个折中的建议,雷德尔回答的倒挺干脆,他答道:“保护90公里宽的滩头阵地应该没有问题。”
  
   可是这一次,陆军将领们又不同意了。哈尔德直截了当的反驳说:“90公里太窄,登陆部队无法展开,这等于是把陆军直接送进绞肉机。”
   诶……现在问题就不好办了。320公里,海军说太宽,掩护不了;90公里陆军又嫌太窄,无法有效作战......
  
   终归还是那位大腹便便的戈林元帅最为洒脱——他总是能在历史最关键的时刻即使现身。这一次,也不例外。就在陆军和海军互相踢皮球的时候,戈林兴高采烈的跳了出来,胸脯拍得震天响地保证说,他愿意接受这份重担,仅凭德国空军的力量就能彻底摧毁英国南部的所有港口,以及英国皇家空军。
   戈林这个牛皮可算吹破天了,他的空军能同时摧毁英国空军和海军?
  
   不管怎么说,这个艰巨的任务总算有人自觉自愿跑出来承担了。陆军将领们高兴坏了,也不考虑一下戈林胖子的话究竟有多少含金量。他们一致表示,同意帝国元帅的主张,即:在登陆作战打响之前,德国空军必须先削弱英国空军的战斗力,控制登陆区域内的制空权。
  
   很高明啊,陆军将领们把责任一股脑的扔给了空军——反正戈林是自愿的,不扔白不扔。
   同时,戈林热心的建议也获得了雷德尔的大力支持。因为雷德尔考虑的是:如果德国空军没能击败皇家空军,那就不会从海上入侵,而德国海军也不必用所剩的力量,去与强大的皇家海军火拼了。反之,如果皇家空军被击溃,海路登陆开始,希特勒就会担任最高指挥。这样,胜利了自己也可以跟着沾沾光,打输了嘛,那自然全是希特勒的责任,与我雷德尔无关。
   好了,就这么着吧,其乐融融德国三军一拍即合,最后做出以下决定——消灭英国空军之时,即为登陆之日。
  
   当这场三军首脑会议结束之后,那位信心十足的勃劳希契元帅便急急忙忙乘坐飞机,返回了设在巴黎的指挥部,着手他的入侵计划去了。临走的时候,他还不忘记对雷德尔喊道:“嘿,亲爱的埃里希,我们伦敦再见。”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3 10:14:26

连载147
  
  
  
  
  
  
  
   这一次,希特勒似乎是下定决心,彻底毁灭大英帝国了。在他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希特勒这样写道:英国人性格特别,对他们用讲道理的办法是不行的。我已经向英国提出许多有关协商、甚至合作的建议,但却受到难堪的对待。因此,我现在深信再作任何理智的呼吁,都会遭到同样的拒绝。因为,现在统治那个国家的并不是理智。
   那个“不理智的他”,自然指的是丘吉尔。(不过,希特勒也犯了糊涂,刚写完这封信后第3天,他再一次地走上了演讲台,向英国发出和平呼吁)
  
   7月16日,希特勒正式发出了“关于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十六号元首密令”。这也是入侵英国的第一个正式密令:
   绝 密
  
     元首大本营,1940年7月16日:
  
     由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愿意妥协的态度,我己决定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如果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的抵抗,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
   这个进攻的代号将是“海狮”。准备工作定在8月中旬完成。
  
  
   好了,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德国三军早就按耐不住了。7月17日,即发布第十六号指令的后一天,陆军总司令就已经部署好了执行“海狮计划”的部队——他命令13个精锐师开到海峡沿岸的出击地点,以便作为头一批登陆部队。由于缺乏船舶,这只登陆部队最后又递减至11个师,正如法国战役一样,执行进攻任务的是A集团军群司令——冯·隆德斯泰特上将。
  
   与此同时,海军参谋部也陆陆续续调来了内河船队,开往英吉利海峡港口进行集中。当时,德国大约有120万吨水运船舶,载送入侵部队就需要用掉一半多。9月初,海军参谋部报告已经征用:
    运输舰168艘
    驳船1910只
    拖船及拖网船419只
    摩托艇1600只
  
   不过,海军征用的大部分都是平底船,一旦遇上风浪就肯定会全军覆灭。而且,用摩托艇充数的做法简直是个笑话—— 一艘小小的摩托艇顶多搭乘2名士兵,前面一个驾驶,后面再搭一个。虽然用摩托艇抢滩登陆看上去应该很拉风,但德国兵并不是007,用摩托艇越过英吉利海峡?也太有想象力了吧。(解释一下,鄙人就曾开过摩托艇,而且开到了深海区,结果一个大的海浪打来,摩托艇就倾翻了,幸亏我会游泳,不然铁定完蛋)
  
   一个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在7、8月份,英国海防部队就报告说,每天海滩上都会冲来一些的德国士兵的尸体,最多的一天,这样的死尸就达40具之多。开始还以为,这些德国兵是游泳被淹死的。可是呢,这些尸首无一例外都穿的整整齐齐,有的还全副武装。英国人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演习的时候掉海里淹死的。
  
   雷德尔倒是很严肃,他声称:从月亮和潮汐上看,今年秋天只有两个时期是理想的——8月20日到26日、9月19日到26日,第一个时期对海军来说太早,第二个时期正赶上气象专家所表明的一向恶劣天气。所以,雷德尔建议,不如把入侵的日期延至次年开春。
  
   这个提议立即就遭到了希特勒的严词拒绝,他表示,入侵行动必须在今年内完成,如果无法完成目标,宁肯放弃,也不能拖到明年开春。
   雷德尔还不知道希特勒明年要干什么“大业”,只好唯唯诺诺的答应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3 10:17:05

连载148
  
  
  
  
   希特勒要喷毒了
  
   现在,一切事实都证明,让英国人回心转意已经毫无希望,似乎就应该抡着膀子开打了——连一向都不太热心的雷德尔也公开向希特勒表明:“英国人不先尝尝皮鞭的滋味是不会媾和的。”
  
   出人意料的是,7月19日,希特勒又突然宣布,他要演讲,向全世界公开的演讲。他要向英国提出最后一次和平呼吁。
   也许希特勒早就知道,这种呼吁说了也等于白说。但是,他要向历史和世界人民证明他的仁至义尽,证明他的“正义性”,是“被迫”接受这场战争的。
  
   7月19日的那天晚上,在摆放着鲜花、座无虚席的克罗尔剧场,希特勒走上了前台。他的将军们坐在前排,各国外交官们挤坐在乐队席上——他们只能瞧见希特勒不断扭动的臀部。这篇演讲很冷静,也非常出色,希特勒的情绪十分稳定,很少像平常那样歇斯底里,大吵大嚷。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演员,是一个能自由操纵人们心理的人。尽管他的一生之中做过无数次演讲,搬弄过无数次是非,也无数次的颠倒黑白,但是这一次的演讲,我认为是最棒的。
   希特勒慷慨激扬地演讲到:
  
   现在,我从英国只听到一个呼声:“战争必须进行下去!”但这不是人民的声音,而是政客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些政客对于这场战争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他们的确宣布过,他们将继续打下去,并且说即使英国灭亡了,他们也要到加拿大继续进行战争。我不能相信他们的意思是说,英国人民也将迁到加拿大去。大概是只有那些热衷于把这个战争继续打下去的绅士才迁到那里去。恐怕人民将不得不留在英国。
     请相信我吧,先生们,我对于这种毁灭整个国家的无耻政客,是深感嫌恶的。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东倒西歪了,而命运却安排我来给予最后一击,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十分难受。
   丘吉尔先生无疑将会去加拿大,那些特别热衷于战争的人们的金钱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万人民将开始遭受大灾大难。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将遭到毁灭!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OK,演讲完毕了。这确实是一场堪称完美、并极其狡猾地挑拨英国人民与首相丘吉尔关系的演讲。希特勒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和平爱好者。”那范儿,就好像他希特勒明天可以领到诺贝尔和平奖一般。
  
   这篇演讲甚至把各国的外交官都打动了——就连许多鄙视纳粹主义的外交官们,也一度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英国这一次肯定会接受希特勒的和平条件。《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也是这场演讲的当事人之一,他后来写到:在演讲结束的时候,我曾与许多文武官员混在一起,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的怀疑,都认为英国一定会接受元首的建议。他们真的相信,元首的建议是十分宽大的,甚至是豪爽的。与此同时,德国的飞机飞到了英国,撒下了印着希特勒演讲的全文传单。传单上印到:“德国人民要让你们了解英国政府向你们掩盖的事实。”
   实际上,英国广播公司已经全文直播了这篇演说,并将希特勒的讲话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全文刊载。德国飞机除了遭到英国防空炮火的热烈欢迎之外,丢下的,只是一堆废纸。
   不过,英国方面对于希特勒的“豪爽演说”又是什么反应呢?
  
   作为美国报刊的记者,威廉·夏伊勒记述了他亲眼所目睹的事实,这也是一段极其难得的描述。他后来回忆道:在希特勒演讲结束后,我直接驱车到广播大厦,打算把这篇演说,用无线电发回美国去。我刚到广播电台,就听到伦敦英国广播公司的德语广播。还不到一小时,英国就答复希特勒了。回答是一个坚决的“不!”
  
   有趣的是,英国方面的这番答复,完全是一个人的自发行为——当天晚上,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位播音员正在值夜班,他听了希特勒的演讲后,义愤填膺。在没得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这位愤怒的青年小伙就独自做出了回答:“希特勒先生”,他非常恭顺地用德语说,“从前您问我,英国公众的情绪如何?所以,本人今晚拟再次为阁下略效微劳。请允许我告诉您,我们这里的人,对被您称之为理智的呼吁有何想法吧。敬爱的元首和总理先生——我们将它扔回给您,塞进您那张恶毒的臭嘴里!”
  
   威廉·夏伊勒继续描写道:当时,从最高统帅部来的下级军官和从各部来的官员们,正围坐在收音机旁,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听着听着,他们的脸色变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有一个人大声问我,他好像被弄得莫名其妙了。“你能理解那些英国傻瓜吗?现在还拒绝和平建议?他们简直发疯了!”
  
   不管怎么说,当英国人对于演讲的第一个冷冰冰的反应传来的时候,在德国人中间蔓延着一种掩盖不住的失望情绪。英国人的顽固让他们诧异,毕竟他们还是不够了解英国人,更不了解那位英国人的领袖。
  
   希特勒的这番演讲倒是打动了另一位英国的老绅士——前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尽管张伯伦已经辞去了首相一职,可他仍然是保守党党魁,是保守党议员们的带头大哥,支持者也不占少数。
   按理说,这位在《慕尼黑协定》,被希特勒忽悠的够呛的老先生怎么也不会想着谈判吧。可是,他偏偏不长记性,只要和丘吉尔碰面,张伯伦就口若悬河地怂恿他去与德国政府谈判。
   有可能,张伯伦对辞去首相的做法有一点后悔。因为,他一直只视丘吉尔为“战时临时政府”,战争一结束,自己便可以重新回来掌权。可是,他每次与丘吉尔一谈到和平问题就要闹矛盾,每次会晤都不欢而散。丘吉尔采取拖延战术,就是不给张伯伦直接答复。
   尽管后世书籍曾不惜余力地大肆宣扬“英国政府是多么的团结一致。”其实,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的鬼话,丘吉尔拖拖拉拉的政治态度,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内阁的剧烈矛盾,严重到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不过,丘吉尔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7月份的时候,张伯伦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医生检查出他患了胃癌,不得不回家养病。不过多久,这位一生都梦想与希特勒谈判的老先生,就死在了手术台上,到上帝那去和耶稣讨价还价去了。
  
   7月22日,丘吉尔在工党的支持下,正式答复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议。英国政府在广播中,庄严的向全世界做出承诺:“除非欧洲大陆自由确有保证,否则,我们决不停止战斗。”
   虽然英国政府的强硬态度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多多少少使德国人受到一些震动——在德国外交部,上百名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德国政府发言人对此事做出答复。
   不一会儿,德国政府发言人到场了,他站在布满卐字锦旗的讲台面前,意简言赅的说道:“就在刚才,英国政府已拒绝了元首的和平建议。先生们,将要打仗了!”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3 10:19:59

连载149
  
  
  
  
  
  不列颠战役
  
   在7月19日国会演讲结束之际,希特勒宣布,他要把手下的十几位将军提升为陆军元帅,以嘉奖他们在征服波兰和法国的业绩。
   赫尔曼·戈林,这位肩负着摧毁英国国防、为德国侵略军打开大门的空军元帅则高人一等。他被史无前例的封为了“帝国大元帅”,并授予大铁十字勋章。在德国历史上,从未有人得到过这种荣誉、这种军衔。
  
   原因很简单,这名号是希特勒自己想出来的。反正他是帝国元首,整个德国就他一个人说了算,想封什么就封什么,随便制造个大勋章给戈林挂上,也不怎么费事儿,还正好衬托戈林那体型。
   尽管希特勒把晋级之事保密了很长时间,但可以肯定,戈林早就知道他要被封为帝国元帅。因为,他已经订做了一套华丽的制服,他刚一返回总理府,就穿着自己崭新的制服在希特勒面前不停地炫耀,就像女人在卖弄自己的装束一般。
  
   “随戈林一同晋级的,还有一堆陆军元帅和一位海军元帅。”
  
   不要误会,这句牢骚话不是我说的。这话是一位呆座在板凳上,未得任何荣誉的曼施坦因将军说的。这位吃不到葡萄的将军简直郁闷坏了——按理说,他才是西线第一功臣,可现在呢?竟然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加官进爵,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他酸酸的写到:过去在德国,这是一种极高贵的荣誉。除了威廉二世在和平时期任命几位元帅以外,其余的人,都必须亲冒炮火,立下极大的战功,才能获得这种尊号。而这一次,希特勒却一次性制造了一堆元帅。
  
   所以呢,有一些朋友就别再崇拜所谓的26位德国元帅了,这个封号实际就这么一回事儿,是希特勒像种萝卜一般随便制造的。特别是那位整天混机关的马屁精——凯特尔将军,他居然也被晋升成了元帅,坐在冷板凳上的老曼同学差点没气晕过去。
   (另外,在西线屡立战功的古德里安也被希特勒晋升为一级上将)——实至名归
  
  
   如今,官也封了,计划也定好了。就要看那位志满意得的帝国元帅如何表现了。毕竟“海狮计划”行动与否,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空战的最终结果。
   戈林对最后的胜利毫不怀疑。为了配合“海狮计划”他把空军的任务分为3个阶段。
   (顺便说一下,这计划不是他干的,是他手下做出来的,戈林可没这闲心,他只负责签字就行了)
   第一阶段:肃清多佛海峡内的英国船队,为入侵开辟道路。
   第二阶段:彻底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第三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德国空军将掩护陆军登陆部队,武装占领英伦三岛。
  
   戈林和他的助手们预计,第一阶段最容易得手,封锁30公里宽的多佛海峡用不着动用全部空军力量。因此,戈林将这个“简单”的任务,交给了2个飞行中队去完成。而这2个飞行中队的指挥官一合计,顿时觉得这个任务实在太过简单,简单到使用2个飞行中队的兵力简直是大材小用。于是,他们又把这个简单的任务推给了一个小军官。
  
   不过,陆军方面却着急的不行——他们的登陆部队早就准备就绪,只等进攻令了。
   7月中旬,坐立不安的勃劳希契元帅亲自跑去询问戈林,问他多久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的作战。
   帝国元帅说话是从来不经过大脑的,他想也不想就来了句:“4天!”
  
   O!My god!
   4天?
  

宝宝寒 发表于 2010-7-23 10:21:19

连载150
  
  
  
  
  
  目标——多佛
  
   德国空军负责第一阶段的指挥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叫做约翰内斯·芬克的小上校。这个上校真的很惨,在刚接到任务之时,他拮据到连个指挥所都没有。
   管后勤的也不厚道,他们就像打发叫花子一般,给芬克上校找到了个指挥所—— 一辆废弃的法国破公共汽车。不过还好,这家伙既能挡风,也能遮雨,凑合着用吧。
  
   芬克上校的任务倒是挺简单——袭击所有经多佛海峡的英国舰船。
   前文曾提过,多佛海峡是英吉利海峡内最窄的海域,又是英吉利海峡的瓶颈处,封锁这里,就等于封锁了进入北海的通道。
   更为重要的是,从大西洋——北海通过的运输船队,必须要经过这里,才能驶入伦敦港,德国空军每天就蹲在峡湾口守株待兔。
  
   其实,德国人还有另一层打算。他们想通过袭击英国商船的做法,引诱英国战机出来作战。英国人并不上当,尽管德国飞行员每天像苍蝇般的绕着多佛海峡上空嗡嗡乱飞,但就是没有一架英国战机肯出来迎战的。
   慢慢飞吧, 我们看着呢。
  
   为了激怒英国空军,德国人便开始日益频繁的攻击英国舰船。在7月中旬,德国空军就袭击了英国南部所有港口,还击沉了4艘驱逐舰和18艘大型商船,那些被击沉的小船更是不计其数。
   英国空军倒也稳得住,尽管这样,他们还是不肯出来迎战。
  
   芬克上校稳不住了,他压力大着呢。他下令:让轰炸机编队加入“挑衅”队伍。
   这招果然有效,由于轰炸机比较好欺负,一些按耐不住的英国战机便起飞应战了。(也有可能考虑到轰炸机对港口的威胁太大) 反正不管怎么说,英国人总算肯出来了。
   英德双方的第一次空中恶战,便在多佛海峡上空打响。
  
   空战爆发之初,70架德国空军正在欺负一支小型的英国船队——这个船队沿着泰晤士河口向西行驶,正在进入伦敦港水道。
   一位参加过此次战斗的德国飞行员后来回忆道:英吉利海峡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海洋和天空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但在远处地平线上却融为一色。英国船队就在我们的下方,相距很远,它们犹如许多玩具船,船尾扬起一条细细的水波。船队一发现我们,就立即散开。商船急忙调动,护航军舰全速前进,高射炮以密集的火力射向空中。现在,我们的战斗机开始投弹了!我们的炸弹,在商船周围炸起了一个个水柱。英国海岸上的高射炮也和船上的炮一起向我们射击。但总的说来,我们处于他们的射程之外。我们掉头转向法国飞去,准备进行第二轮轰炸,因为在第一轮中,我们只投掷了一半炸弹。
  
   按以往的经验,这只小舰队铁定是完蛋了。但出乎德国飞行员意料之外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英国空军突然出现了。
  
   可当他们细数英国空军的阵容后,又乐了——英国人就6架“飓风式”战斗机。
  
   此刻,作为6架“飓风式”战斗机编队的指挥官希尔少校,其实相当纳闷。原本,他是奉命与附近战区的4个皇家空军大队一同作战的,可现在到场的就他一个小队。当他看到强大的德机阵容时,不免要大吃一惊了。
   参照空战常识,他应该尽量避免与德机接战,等待援兵的达到。可是,援兵迟迟不到,德机却已经掉转头来,开始了第二轮袭击。
   为了掩护舰队,希尔少校一咬牙,拼了吧!
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查看完整版本: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